两岸戏剧交流的架桥者
接到台湾中华戏剧学会会长辜怀群来电,告知贡敏先生去世,深感痛惜。贡敏在台湾是位多才多艺的资深戏剧家,近10年来他为沟通两岸戏剧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贡敏,原名贡宗跃,别字献之,南京人,1930年生,“台湾政战学校”影剧系毕业。贡敏从事戏剧工作40多年,曾担任戏剧、影视编导及教学评论多年,并任台湾多项有关剧本及演出竞赛的评审委员。作品有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剧本,京剧、昆曲剧本,是个编剧全才。他对影剧评论、小说、散文、歌词等也俱有涉猎,后专事剧本创作暨戏剧评论。他还擅长昆曲,曾粉墨登场。
贡敏所创作的舞台剧甚多,计有20余部。早期作品有《落魂崖》《风尘千秋》《白日舞青天》《玉洁冰清》《比邻若天涯》《柳莺春晓》《故剑情深》《快马加鞭》。其后有《待字闺中》《五虎上将》《江湖春秋》《疾风劲草》(与人合写)、《笼·海·山》(与人合编)、《留学生》《一夜乡心五处同》《生命线传奇》(与人合写)、《蝴蝶兰》《钗头凤》《星星、月亮、太阳》《浮生六记》《台北的天堂》《财神爷曾经来过》《春风又绿江南岸》。
在贡敏的早期剧作中,1960年出版的三幕四场喜剧《待字闺中》,是一部富有情趣的现代题材的作品,以其纯熟的编剧技巧与生动的人物对话显示了他的创作才能。
四幕话剧《蝴蝶兰》是贡敏现代题材的成功剧作,曾由台湾“中华汉声剧团”演出,颇受好评。1990年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曾演出该剧,并荣获首届西南地区话剧优秀演出奖。1991年10月,北京《剧本》月刊曾刊载该剧本,贡敏在《写在〈蝴蝶兰〉剧本前面》中谈到,他之所以创作这一剧本,有感于他见到一群署名为“上班族的众家女子”投书报端,抗议电视台出现的尽是“历史上祸国殃民的女性”,要求剧作者也写出“女性坚毅果断、智慧横溢的一面,使更多女性愿意扮演好自己的职责,给丈夫、儿女以及社会更多的关怀与爱”,因而他写了《蝴蝶兰》作为回响。
因为是现代剧,该剧除描写爱情纠葛外,还反映了当代台湾社会现实中的一些畸形现象,如市场上充斥着日本商品,某些人满口洋文加中文等,丰富了剧情,增加了情趣,也对不合理现象加以抨击。此剧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生动风趣,富有思想内涵而不说教,因而一再演出并受到观众欢迎。
对传统题材与古典名著的改编,也是贡敏戏剧创作的一大特色,其中,以改编的话剧《钗头凤》与《浮生六记》最为著名。贡敏在改编的《钗头风》(五幕剧,十七场,1985年曾由台湾“中华汉声剧团”演出)中,既写出了陆游与唐婉当初的伉俪之情,又写出了夫妇分离后又偶然重逢的辛酸悲伤,以及他们彼此间的无奈心情。作者通过陆游与唐婉间富有典型性的爱情悲剧,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黑暗的一面。
除舞台剧外,贡敏对京剧、昆曲也都很有造诣。他所写的京剧《贞观图》,曾经获奖。他又是台湾“水磨曲集”昆曲剧团主要成员,曾改编过洪舁的《长生殿》,根据原著并参考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的演出,将原著的50多场浓缩为6场,写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明皇的悔恨,以悲剧结尾,既照顾了剧情的完整性,也突出了6个原有的精彩折子戏。
最值得纪念的是贡敏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大陆一些剧团赴台演出,贡敏不但热心接待,几乎每出戏都写评论或参加座谈,均不遗余力。如他自己所说的,“其目的即在使所有的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戏曲,1993年八九月间,贡敏参加由台湾“中华戏剧学会”组织的大陆戏剧艺术访问团,到山西、陕西、四川、湖北等地访问。期间,观看了各种演出,并与当地戏剧界人士进行座谈。1994年9月,他再次访问大陆,参加上海“莎士比亚戏剧节”和杭州“小百花越剧节”。回台后,他写了《沪.杭.港之戏剧行脚》一文,对大陆的戏剧成就备加赞誉。同年10月,大陆戏剧家访问台湾,贡敏参与接待,与到访戏剧家切磋艺术,并陪同他们赴香港与香港戏剧界人士进行交流。贡敏曾说:“自两岸开放后,我二十度返内地,除探亲外,绝大多数时间皆为促进文化(戏剧),而努力于交流工作,目的无他,尽一中国人之责耳。”
最为人称道的是,在贡敏与电影导演李行等人的努力下,使《雷雨》一剧得以于1993年4月在台北公演,成为台湾戏剧界一件大事。贡敏是参与《雷雨》演出的策划者,为了演好该剧,他曾与李行一同到北京拜望了曹禺先生,与他就剧本的处理进行商讨。经曹禺同意,将该剧的序幕和尾声予以重现,并对原著作了压缩。肯定鲁侍萍这一角色为全剧中心人物,使她在序幕及尾声中独自出现,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次演出既有编导的精心设计,参加演出的又多是台湾影视界知名明星,演出场所又拥有先进设备,因此接连演了8天,观众达上万人次。贡敏自谦地说:“这次的演出,我既算不得编剧,甚至连‘改编’也不敢自居。”他为了使《雷雨》一剧能在台湾上演,并使其以新的面貌出现,是做了很大的努力的。
继《雷雨》的演出后,1994年9月,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又由台湾“中华汉声剧团”在台北演出,同样场场爆满,轰动一时。老舍作品在台湾多年亦遭禁演,这也是首次演出。贡敏与林海音等人是该剧演出的顾问。贡敏为促使该剧的上演亦做了很大努力,他还为该剧的上演写了一篇《读〈骆驼祥子〉怀〈茶馆〉京派话剧》,对《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做了高度评价。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在我主编《中国话剧艺术史》时,他不但为之提供资料,并请我到家中参观其丰富的藏书,任我挑选复印。我请他担任第七卷(台湾卷)的主编,他因病婉言辞谢,但仍然担任顾问,为该卷的编写提供了不少建议。
贡敏先生走了,但是他在两岸戏剧界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让我们永远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