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推介会在南宁举行
来源:广西民族报网 | 韦愿娜  2016年08月29日07:34

2016年8月22日,由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广西社会科学院民研所、广西山歌学会联合召开的《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推介会在南宁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的《解放军报》文化部副主任、主编曹慧民,中国大旗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颜建国,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天贵,广西社科联副巡视员何明,广西社会科学院科研处长蒋斌等领导同志,以及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山歌学会、广西壮欢学会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歌王、歌手和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民族报等媒体记者共40余人。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教授对《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工作作了肯定的评价,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广西社科院民研所杨昌雄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作《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调研报告。

与会者认为,《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是广西第四次开展的有组织的山歌普查收集工作,它是历次壮族传统山歌普查工作时间最短,工作人员规模最小,工作效率最高、成果丰硕的一次普查收集整理工作。该课题组由6人组成,在短短8个月时间,奔赴17个县、市,收集两百多首壮族传统山歌,从中整理、记谱和翻译歌词136首,整理和刻录了120首山歌音像作品。该《集成》收集了前人未曾收录、未曾出版的壮族传统山歌收集造册,为壮族传统山歌宝库建设增添新的财富。例如,壮族传统山歌《布洛陀》,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已收录在东兰县壮族山歌栏目里,但是课题组在田阳县收集到的却完全不同。它在曲调和歌词上完全有别于前者,从歌词的完整性和曲调的悦耳性来看,前者是不可比拟的。又如,课题组收集到的凌云和宜州几首壮族山歌儿歌,曲调和歌词优美活泼,而且都是未曾收录的,它表现了壮族山歌特有的活泼、诙谐、幽默等特点,为今后我们学习壮族山歌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以便于对比、借鉴和学习。巴马县的《久别重逢歌》是首次收集入册的情歌,它描绘情人相会互诉衷肠的感人对白,以及对未来美好爱情生活的无限向往。曲调婉转而优美,还带有稍许忧伤之情,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壮族传统情歌。

《集成》与前三次普查收集壮族山歌比较,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1)《集成》是以理论研究、词谱资料集成、音像光盘资料三位一体的、集传统和现代研究手段为一体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具有理论研究到位、山歌资料新颖和音像资料俱全的山歌集成。(2)《集成》收集的壮族传统山歌种类有时政歌、情歌、迎客歌、敬酒歌、赞歌、惜别歌、送客歌、祝贺歌、喜酒歌、婚礼歌、哭嫁歌、迎亲歌、新房歌、叹息歌、交代歌、劝慰歌、满月酒歌、劳动歌、织布歌、插秧歌、读书歌、参军歌、相逢歌、谦虚歌、邀歌、祝寿歌、劝诫歌、庙会歌、祭祀歌、长工歌、儿歌等30多度种不种类题材山歌,是历次壮族山歌种类最多的集成成果。(3)理论分析到位。《集成》理论研究篇分析了壮族传统山歌歌词的句式机构特点,韵律特点和曲调的调式和调性特点,对壮族山歌的分析做到了全方位的研究。还专门研究了如何继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作对策研究。从山歌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各种因素作用下提出了合理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集成》是当前广西壮族传统山歌领域不可多得的教科书。(韦愿娜)

 《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推介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