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柳青是一座桥梁
来源:文艺报 | 王 干   2016年07月08日15:19

  在当代文学史上,柳青是一座桥梁:他承续着赵树理,连接着王汶石、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乡土作家。很多作家都受到柳青的影响,陕西作家路遥、陈忠实等几乎都直接以柳青为创作标杆来学习、模仿。正如美国文学史家布鲁姆所言,不是前人的作品照亮后人,而是后人的光辉照亮前人。因为柳青创作的最大成果,赵树理等的写作也充满色彩与传承,而路遥、陈忠实、刘恒、张炜等又照亮了柳青的创作。

  柳青的桥梁意义还在于,他为现当代文学贡献出了一种新的农民形象。之前文学作品中的农民都是底层的,是被批判的对象,比如鲁迅、茅盾笔下的农民。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中贡献了“喜剧中的农民”。柳青将鲁迅与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做了融合,贡献出新的“正剧中的农民”形象。柳青对农民形象的塑造,得益于他对农民的切身了解、对农村生活的准确把握。尽管在今天看来,《创业史》中所描写的“农业合作化”题材有时代局限性,但作品中塑造的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人物形象依然具有典型意义,仍然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梁三老汉的基因一直活在当代文学中,且繁衍出诸多形象,农民的本质与灵魂在梁三老汉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如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李顺大,与梁三老汉有相似之处。进入新世纪,侧重描写“农民上城”的所谓打工小说、进城小说中也能看到梁三老汉的影子,如陈仓的“进城系列小说”,其中的《父亲进城》中的父亲仿佛是梁三老汉来到了今天的上海滩,他的木讷、保守、善良都与梁三老汉一脉相承。

  作家深入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难题。作家深入生活会面临很多困难,而柳青却做出了重要突破,他不仅有深入生活的行为,而且能成功创作出《创业史》这样的作品。很多作家在深入生活方面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某种程度上,柳青创造的奇迹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柳青的成功启发我们在深入生活方面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深入”和“浅入”的问题。很多作家深入生活基本都属于走马观花的“浅入”,比如与《创业史》同时代、同写土改的很多作品都不如《创业史》扎实、深厚、深刻。而《创业史》是柳青真正“深入”后的成果,它没有浮在生活的表层上。柳青长期住在皇甫村,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彻底变成老农民,这才是真正的深入生活。

  二是“身入”和“心入”的问题。有的作家确实到一个地方扎根生活了,但作家的心并没有进入真正的生活场域,没有与农民打成一片。而柳青则是“身入”也“心入”的。他曾经说过,中央下达什么文件,他就会想象出村里的农民会是什么表情和心理,这表明,作家的心是和农民贴到一起、融在一起的。

  三是“人入”与“文入”的问题。“人入”已经很难做到,“文入”更是难上加难。有的作家深入生活时间不短,甚至进入了生活状态,但作家仍是以自我的感知去写作,其文笔、文风与深入生活之前并没有改变。而柳青是从“人”到“文”都真正进入了生活状态,其成功经验值得研讨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