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云知道”文化主题沙龙文字实录(6)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3年01月15日09:40 来源:腾讯文化

  梁文道:换一个角度来讲,其实“先生”我们不要把他想的太高级。民国年间“先生”这个词是很日常的,很礼貌的打招呼的这些。除了胡适叫先生之外还有谁叫先生?杜月笙也是叫杜先生的。那个年代你看看他们那些政治人物书信往来也是叫先生的。

  我想说称呼方式本身是一种历史,任何一种对人的一种称呼的冠称,后面联系了某种价值体系。“先生”这个词意思就是你先我而生,我有向你学习之处,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的长幼序列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和这个称呼是连在一起的。49年后我们很难想象人家再叫毛泽东叫任之先生,整个称呼体系变了,“同志”取代了先生、女士。

  这个取代不像很多人以为说的很糟、败坏了,它是另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同样蕴含了很崇高的价值观念。什么叫同志?同志是大家一同迈向一个理想的目标。新中国时期大家写信来往格式都变了,很多人说敬礼,这就是军礼,这是革命时代的一种行为规范价值体系。

  现在问题在于,革命时代的这种称呼叫做同志,这种称呼也淡了,现在有的是什么?因为大家重新开始流行叫先生,觉得这个词陌生了以后一说到就想起穿着长袍的这些人物。我为什么提到杜月笙,要了解这种称呼方式不是一种尊称,是整个时代里的一种规范。这种规范的约束,如果我们回顾今天的年代也是很有趣的。

  我记得有一回跟陈丹青聊天,我们聊以前老北平人讲相声,那个年代的相声跟现在的相声比如郭德钢的相声很不一样。会发现那个年代的相声有时候听起来很不好笑,为什么不好笑是因为我们今天笑点太高了。第二个就是太温柔、太温婉,会想到民国年间北京人说话和今天北京人说话不一样。我们今天讲到北京人想到声调很高,雄壮、威武。民国年代的北京人说话是和斯文温婉的,就算吵架也像跟你商量一件事一样。我无意美好民国年代,那个年代这种温婉跟缝人叫先生是有关的,背后是有那个年代的价值观的。同样同志那个年代也有背后的价值观,现在这两套都没有了。我们要扩大对那个时代的总体认识才能够确定整体的认知。

  提问:我想问一个关于读书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年轻人读经典越来越少,能够读知识分子的书也越来越少。大家可能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也越来越少,三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三位先生过去一年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书是哪几本?

  许知远:开始讲的卡尔唯诺经典就是那些你总以为要去重读但是没有去重读的书叫经典。我觉得阅读就像实践任何一个美好的事情一样是通过邂逅发生的,它是偶遇,所有经典有存在的意义,是伟大的想法漂浮在那个地方。你的心可能某一刻会苏醒,那个时候你看到一本书,看到一种能够触动心灵的橘子,那种想法是最美丽的,没有办法计算的。

  大家为什么不会去读?我觉得你自己读就好了,自己去找那个感受。书可以抚慰你,打开你。

  今年看过最重要的书,这个问题太无聊了就不说了。

  熊培云:我接着他说的无聊的问题我回答一下,最近很热的一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还有一本书《叫启蒙运动的声音》,这本书好像是百科全书一样的,但是仔细看会发现那个时代为什么和今天中国非常非常像。或者反过来为什么今天中国和那个时代非常像。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这本书叫文字时代的自由。谈为什么启蒙运动的时候有百科全书的出版,为什么路易十五的时候开始出版?我在我的《思想国》再版的时候着重谈到了我们中国现在这个时代和反法国大革命之前非常像。因为我们对比的话,就是对于大革命这个书畅销的原因,或者官方在读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较于路易十五时代,路易十六时代更开明,出版更开放,底层官员权利比原来大一些,他们能够自觉决策一些事情,他们好像还生活在一个人治的社会,是人在决定一些事情,不是像原来一个皇帝决定一切。大家有更多的所谓的分权,甚至一定程度上获得的自由还更多一些,因为有些人为了利益会放松一些。

  另一方面整个社会自由也在放宽,整个社会人民获得土地,自由越来越多,最开始是手和脚都带上了镣铐,随着路易十五时代向路易时代转变的时候,脚上的镣铐没有了,只剩了手上的镣铐,这时候他们发现手上的镣铐不能接受。我们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有点像法国大革命之前,但是也有点像法国大革命之后。我们已经发生了一次革命,但是并不像预期想的那么好,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当法国开始发展工业社会,真正有选举议会的时候,像法国历史学家说,法国大革命发生一百年以后,法国大革命才真正驶向了港湾,不再说原来的动荡。

  我推荐的书如果大家要看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话不妨同时启蒙运动的声音那本书,会让你更好的了解一个人治的时代。

  梁文道:我一个朋友说出版界的健康应该像一个金字塔,经典是塔尖本来不会有很多人看。什么叫经典?我喜欢读经典,但是我不会鼓吹大家好像把经典说到神圣。

  今天这个时代什么叫经典?已经很成疑问了。通常我们假设一个社会人要共同读过某些经典,那是因为我们假设这个社会有一致的信仰和语言谈话方式跟这些经典有关。要经过他们读过他们,你在这个社会里面同一个阶级的人谈话,比如说你是哈佛的学生你们有谈资,然后整个社会才有稳定的方法。

  今天我们很难有一套相对稳固的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向,很难说有没有一种共同的言语方式。因此这种状况下,经典反过去,它的地位或者名单去掉谁也成了很大的争论。

  至于说去年看到的书我很怕回答这类的问题,我看书有时候你注意到的不是说我去年读过什么书,我常常觉得读书读的少才会注意这些,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很难注意我去年读了哪些书。讲兴趣,我去年兴趣范围很有意思,就是常年累计希腊哲学,还有一个就是我自己修行的一些佛教书籍有关的。还有两门新开发的,一个是尚儒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一个是去年出版的书作者是易华,叫做《离下先后说》,这是很重要的三本汉学著作。

  另外还有一个课题我特别感兴趣,就是历史上一些有名的帝国衰落崩溃的历史。以前我们讲大国崛起讲的比较多,我比较喜欢看他们是怎么完蛋的。有几个例外,大英帝国是达到最高峰的短短20年完蛋,但是今天英国也不算太丢人,完蛋的算不错。但是有些完蛋很糟糕的帝国,这些帝国的完蛋会发现很有趣,我从罗马帝国的崩溃,后来看到德国史学家有一个名词很值得今天中国关心当下社会德人听,这个名词是形容罗马帝国,我们了解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不是一下子,是持续了200年的崩溃。这样的一个国家,200年的内政的问题,外交的问题,而且是同样的问题解决不了,困扰他,还撑着,就那样熬了200年完蛋了。他说这个状况叫做“没有出路的危机”。就是说整个罗马的统治阶层都知道我们国家的问题在哪里,都知道制度必须改但是都改不了。我们常说一个国家发现制度上自相矛盾的危机必须要改变,不改变好像说崩溃是一下子,我给大家一个更灰暗的就是罗马帝国很多了不起的国家都是这样的,都有问题,全国上下都有问题,知识分子写这个问题写了200年,老百姓埋怨这样的问题也埋怨了200年,救了200年,但是救不了,越往下烂越改不了,一直拖一直拖,拖到将死的状况。为什么罗马帝国的崩溃是沉迷的,因为它们的崩溃一点不光辉。

  土耳其帝国过去苏丹是两座海洋的领主,土耳其也搞新政、也搞改革,也改了100多年,改成这样。所以我建议看中国也是这样,以前很多人预言中国什么时候崩溃,在我看来不一定是立刻崩溃,也不一定是转变成什么什么样,而是可能会拖慢慢的烂,大家都习惯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活在里面也挺好。

  印度也是这样,印度也在改革,也是重新几十年了,就是这样,有时候社会和政治就是会遇到这种没有出路的危机,改不了,都知道如此。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