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80年代精神图谱 ——鲁奖作家、文学评论家王干携《王干青春诗抄》在青岛举行新书分享会

出走与回归,是文学的母题,也是内心的旅途。鲁奖作家、文学评论家王干的新作《王干青春诗抄》日前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该诗集收录了王干从1983年至1990年创作的诗歌,以及2016年之后的“后青春”诗篇,集中体现了一个诗歌秩序重铸时代的青春回忆以及后续思考。11月21日下午,《王干青春诗抄》新书分享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由星航读书会、良友书坊联合主办,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林滨及岛城评论家赵坤,作家张彤、戴升尧、臧杰、姚法臣,诗人章芳、王华、闫殿才、霰忠欣等作为嘉宾参与了对话或分享。

>>>史料文献价值
听到岁月留声文学回响
分享会上,王干介绍了自己出版“青春诗抄”的缘由。某一天,王干在抽屉的一隅发现了尘封已久的诗稿,这些诗稿记录了他从1983年到1990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体现了一个诗歌秩序重铸时代的青春回忆。他庆幸自己逃离了漫长而阴暗的岁月,终于迎来了曙光——一个诗歌秩序重铸的黄金时代。这些诗稿承载着他的青春回忆,每一字每一句都弥漫着久违的幸福与令人向往的憧憬。“我在后记里写的,我主要是作为一个诗人——如果用围棋上的说法是不入专业段的诗人——提供一个80年代的文学青年的精神发展的图谱。”王干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人是怎么热爱文学,怎么从文学的道路一步步走向社会、走向现实?我觉得这本诗抄具有一点点史料价值、档案价值和文献价值,所以这次我找了三位重量级的师友来为我写序。”
为《王干青春诗抄》撰写序言的是诗坛泰斗谢冕、原中国作协副主席张平、党史专家陈晋,都是熟知王干文学创作、与他亦师亦友的大家。王干坦言这是一本有趣的、有意义的书,是自己“60年来人生轨迹最强的一本书”,王干笑言:“今天这本诗集能够顺利出版,形象很‘妖娆’地出版,要感谢的人特别多。没有大家的鼓励和支持,这本书是不能这么出版的。因为王干出诗集要么是一个佳话,要么是个笑话。”
在王干看来,这本诗集是他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时代的侧影,“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从一个乡村少年、小镇青年,怎么一步一步到南京、到北京,走进了文学的殿堂,跟大家一起参与和见证文学创作的繁荣。”
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时,王干表示,这本“青春诗抄”不只作为一种诗集来出版,还是他个人的精神图谱,同时也能够展现上世纪80年代那样一个文学青年学习、成长、奋斗的轨迹,“诗歌是青春的火焰,诗歌也是青年一个重要的写作文体。我今天把这本诗集呈现出来,主要向大家展示我自己跟这个时代怎么互动,时代怎么赋予我能量,我跟时代产生什么样的共情、互动,产生怎样的效果。所以这本诗集它可能是一个留声机,可能是一个黑胶唱片,大家通过阅读这本诗集可以听到岁月的留声,也可能听到文学的回响,同时也能看到我个人的遥远的身影。”
>>>正青春,向未来
对话时代并追问和思考
海峡文艺出版社社长林滨表示,王干的诗集是一个惊喜,“感觉回到了非常朝气蓬勃的文学的80 年代”,“我看到的这个80年代的诗有王干老师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读出了他的精神史。诗里有王干老师对家乡的感情,有对时代的追问和思考,他跟时代的对话体现了青春两个字。”以生动活泼的手抄本形式出版这本诗集,林滨有自己的思考,“怎样体现王干巨大的文学成就与时代的关系,深度参与甚至影响文坛走向等方面,我想通过插页的方式呼应起来,以手抄的形式原汁原味展示出来。从形式上呼应时代,其实是对时代的热烈氛围的回应,跟王老师接触过程中觉得他青春不老,所以选用了这种青春的橙色,也就是王老师讲的‘妖娆’。”

青岛作协副主席、市南区琴岛作协主席戴升尧表示,《王干青春诗抄》从内容到形式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盛况,非常有时代感。“王干老师天生有激情,能将自己完全融入所接触的事情里,思想又很深刻和尖锐,是天生的诗人,读了他的诗感觉很震撼。每次都盼着王干老师来,因为他带来很多快乐和激情,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
青岛文学馆馆长、良友书坊创始人臧杰表示,《王干青春诗抄》是王干青春的一个印记,“晨风在诗句中复苏,这本诗集最典型的意义是它作为文献,具有时代的参考意义。我认为这本诗集对王干老师的完整性做出了阐述。王干老师从基层一步步走到南京,再到北京,这个历程其实隐含着一个文学青年的价值实现过程。”
诗人、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创研部部长章芳认为,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文本意义,记录了那个时代,还在于它喊出了时代的呼声和故事,“这就是青春的状态,敢于呐喊。‘青春诗抄’是一面镜子,以80年代的诗歌以及延续到新时期的青春状态,给我们提供了诗歌到底应该写什么的思考。”
在作家、藏书家姚法臣看来,王干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懂书、懂吃、懂玩儿,跨界写作非常了不起。姚法臣认为,王干青春时代的诗和后青春时代的诗表现了两个主题,“青春时代的诗往往呈现原始的激情和欲望,我们看到或听到的是一种遥远的声音,它将故乡和现在自己的经历联系在一起;后青春时代的诗则呈现出时代的沉思和圆融,被岁月打磨之后展现出诗歌的另一种表现。”
>>>在诗行中重逢
回看黄金时代的曙光
文学评论家、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坤认为,从王干的后记中可以看到他赤诚的状态,看到一个“主体间性关系”中的王干。“王老师是一个斜杠作家,身份非常多元,既是编辑,也是重要评论家、策划家,还写散文随笔,同时也是美食家,有很多贡献,是一个非常多面的形象。在公众认同中,他每一方面都非常饱满,呈现出一个非常立体、网络化的人物形象。而且,他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永远在场’,能下判断,他提出的很多新概念已成为现在文学史中无法回避、必须讨论的问题。”
在青岛文学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作家张彤看来,文学史越写越薄,大浪淘沙后我们往往远离了文学现场,但王干有和王蒙的对话,有和汪曾祺的交流,储存了非常原始的资料,“这些诗歌实际上是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评论家很本质的东西。一个‘家’是如何形成的?很多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其实都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
诗人、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王华表示,王干的诗歌作品大部分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奔流、大家辈出的黄金时代,我一直觉得80年代一切都是标杆,文学层面诗歌站在最前沿,通过精读细读,我发现王干老师诗歌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指引性,蕴含深刻的哲理性,具有多重艺术张力。”
诗人闫殿才挑出两首诗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致祖-国》在诗集中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奠定了整本诗集的基调,“王干老师在诗中强调了个体与母体之间的依附关系,并巧妙地将二者衔接起来,也体现了对前人的传承和延续。《夜色下的里下河》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诗人霰忠欣看来,王干的文本以一种更真实的状态“直接击中”了她,“这部诗集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体现在王干老师对文学的敏锐感知上,延宕的艺术让人觉得诗心始终存在,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力量。其次,意象几乎贯穿王干老师不同层面的创作,也更符合我们文脉的传承。”
>>>青岛是福地
“第三故乡”邂逅书香情长
王干的故乡是江苏里下河,他称现在居住的北京为第二故乡,而将青岛视为第三故乡,“因为青岛我每年都来,这些年在青岛的朋友也很多,在青岛参加的文学活动也很多,有时候是我来青岛搞活动,也参加青岛其他文学活动,所以青岛对我来说是一个福地,是一个有意义的城市。”
王干坦言特别喜欢青岛,与青岛渊源颇深,2018年曾来青岛参与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联合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评选出40部最具影响力的改革开放题材小说,他自认为是“文学活动的收官之作”,展现了文学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前两年王干到青岛做过《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人间食单》的分享会,“每本书都跟青岛产生密切的互动和交流。今天,我带着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新书,特别邀请林社长过来,在良友书坊举办‘青春诗抄’首场分享会,我觉得是特别有意义的。”
王干曾写过两篇关于青岛美食的文章,分别为《太平角咖啡馆》和《拾花楼的肘子》,以文学笔触为青岛的特色咖啡馆、美食画像。在王干看来,青岛读书的氛围是非常浓郁的,是一个“书香的城市”,“青岛不但是一个海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特别是阅读已经成为青岛市民的一种精神享受。我相信,青岛的读书气氛会越来越浓,像我们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