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化抗战长篇小说《阵地》新书分享会在南宁举办
来源:出版人杂志 | 方俪颖  2025年11月17日11:09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1月12日上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一部剧、一本书、一个展、一座城”——文化抗战长篇小说《阵地》新书分享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陈列大楼四层多功能厅举行。

活动现场

桂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陆波,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陶少艺,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何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马继霞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电视剧《阵地》编剧、图书《阵地》作者之一钱林森,图书《阵地》作者王剑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策展人李霞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区内多家文化机构、高校及企业党支部代表和媒体界人士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汤文辉主持,对谈部分由广西电视台制片人、主持人许菲主持。汤文辉介绍,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下,桂林市委宣传部关切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阵地》一书,聚焦1938年至1944年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壮阔历史,再现了郭沫若、夏衍、田汉等千余名文化精英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光辉历程,是传承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文学成果。

陆波在致辞中指出,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抗战文化城。《阵地》的出版,充分响应了陈刚书记关于“加强桂林文化抗战历史研究”的指示,深刻诠释了桂林“文化抗战”这一特殊战场的独特价值与伟大意义,希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以此次新书分享为契机,持续深耕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出版精品,为文化赋能桂林高质量发展,助力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奋进突破作出更大的贡献。

黄轩庄在致辞中表示,长篇小说《阵地》以生动的文字再现了80多年前波澜壮阔的文化抗战史,以及夏衍、田汉、郭沫若等文化战士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而抗争不息的故事。出版《阵地》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广西师大出版社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的又一次生动实践。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铭记文化抗战的历史,感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

陶少艺在致辞中强调,博物馆既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本次《阵地》新书分享会在博物馆举办,意义深远。他表示,通过文化抗战长篇小说《阵地》新书分享会这一形式,将“铸魂立心御外侮—广西文化抗战特展”与图书通过特有的精神共鸣和价值内核紧密联系在一起,能为观众与读者搭建起触摸历史、传承精神的桥梁。

随后,在与会嘉宾、读者的共同见证下,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陆波、何广寿、黄轩庄、聂震宁、钱林森、王剑平分别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华润置地(南宁)有限公司等单位党支部代表赠书,让抗战精神随着图书的传递,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落地生根、接续传承、生生不息。

赠书仪式后,聂震宁、钱林森、王剑平、李霞与主持人许菲围绕《阵地》的创作背景、文化抗战的历史意义、文学与影视在历史叙事中的不同表达、以及如何让红色记忆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对谈现场

对谈现场

聂震宁指出,长篇小说《阵地》最大的价值在于全景式地描写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文化抗战群像。他指出:“《阵地》不仅生动描绘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抗战历程,更刻画了血肉丰满、立体多维的历史人物。书中每一个细节与故事都饱含力量,带给我持续的感动与惊喜。”他表示,与同名电视剧侧重展现外部斗争与工作不同,小说《阵地》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精微地揭示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侧面——他们的迷茫、坚韧、牺牲与温情,呈现了与大众刻板印象截然不同的真实面相。这种深掘人物灵魂的笔法,使得历史的叙述超越了事件的表层,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深度,读来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深为之动容。

钱林森表示,小说《阵地》比电视剧《阵地》铺陈得更为自然,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我作为编剧觉得很幸运,《阵地》电视剧和《阵地》小说在今年一起登上舞台是我莫大的荣幸,尤其是今天还能参加新书分享会,让我觉得很惊喜也很感动。” 钱林森指出,《阵地》中描写的知识分子群像继承了鲁迅先生以笔为刀的战斗精神。

王剑平在分享中特别提到了前往桂林实地调查的经历。为还原历史现场,他不仅研读了上百万字的档案文献,更亲自前往桂林调研,在当年的战场遗址、老街巷间寻找岁月痕迹。他站在漓江边感受当年的风雨,在老城墙下触摸弹孔遗迹。这些实地探访让他跳出了纸堆,真正闻到了历史的气息。他说,档案是历史的骨架,而亲历现场的体悟则为创作注入了温度与呼吸,正是在这虚实交织的探寻中,他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之间最动人的平衡。

李霞表示,在筹备“铸魂立心御外侮—广西文化抗战特展”的过程中,发现的许多珍贵史料,都与《阵地》的描写形成了深刻共鸣。例如,展出的一批桂林文化抗战时期知识分子使用的物件及照片——他们在敌机轰炸下坚持办报,在岩洞中授课,组织演剧队唤醒民众。这些正是小说里所描绘的“文化抗战群像”的真实写照,历史与文学在展览中相互印证,共同讲述着一代人在烽火中用文化筑起精神防线的动人故事。

本次《阵地》新书南宁分享会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山水阅读2025”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剧、书、展、城的联动,将红色记忆与时代使命相连,以文化实践助力广西文化强区建设,在推动广西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为文化强区建设注入鲜活动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地方落地生根,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图片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