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G334国道上的文学之旅
来源:文学吉林 | 李萌  2025年11月16日13:21

2025年11月4日至6日,吉林省作家协会与延边作家协会首次携手、联合开展“沿着G334写吉林”(延边站)系列活动。来自省内及延边地区的35位作家,深入G334国道延边段的龙井市、和龙市,围绕红色血脉、绿色生态、乡村振兴、文旅产业等,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延边的足迹再出发,以文学的方式服务边疆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亮,党组成员、秘书长郝蓄芳,延边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崔文德,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惠淑出席活动。

全体合影

千里边关新画卷

作家采风团到达龙井后,从G334龙东线起点——开山屯镇出发,先后抵达三合镇北兴村、三合村。在北兴村,一座历经140余年风霜洗礼的百年老屋,令作家们前往驻足。它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三合村,两棵挺拔的大叶黄杨,更是吸引了作家们的目光。它们已经扎根80载,如同两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三合镇镇长张俊辉介绍说:“北兴村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朝鲜族特色民居,步入了一条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协同发展的新赛道。在三合村的沃土上,黄杨古树精神与守边固边戍边爱边精神血脉交融,书写着新时代的红色传奇。”

北兴村百年老屋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10年前的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和龙市光东村,他在田埂上、农家院、老村部等地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为这片土地指明了发展方向。10年后作家们来到光东村,漫步田间栈道,攀登稻田凉亭,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如今的光东村,已经从普通乡村蝶变成集生态农业、民俗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

“走进光东村,像翻开一本活相册。农民种地不光是收粮食,还能让城里人来看风景。这里的人,既守着祖辈留下的东西,又勇敢地伸出手,和新时代握了握。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嘱托,如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作家翟妍感慨道。

红色精神永相传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是著名诗人贺敬之对延边这片革命热土的深情赞誉。作为国家一类革命老区,龙井是延边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作家们走进东山红色文化园,参观龙井市红色革命历史展,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峥嵘岁月,聆听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谱写的一曲曲震撼人心的英雄赞歌。

作家们走进东山红色文化园

在东北地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和龙市药水洞苏维埃政府遗址,讲解员为作家们轻声讲解:“在药水洞这个不到100户人家的乡村里,就涌现出金顺姬等70多名抗日烈士。药水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在延边的抗日斗争史上谱写了壮烈诗篇。”在遗址碑石旁,有一棵树冠巨大的百年垂柳,是由朴相活烈士亲手栽下的。这棵柳树历经刀斧砍伐、烈火焚烧等磨难,仍顽强存活、枝繁叶茂,象征着革命精神的永恒不朽‌。

朴相活烈士亲手栽下的百年垂柳

“在龙井市红色革命历史展馆,我看到女共产党员金贞吉在狱中钩织的苫被单,上面织有27个字,瞬间拉近了我和英烈的距离。透过她钩织的图案,我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就是让后代不再受苦。虽然是隔着玻璃的抚摸,却是我暖暖的拥抱。”作家黄灵香说。

在药水洞苏维埃政府遗址

告别药水洞,作家们前往和龙市崇善镇上天村。这里是歌曲《红太阳照边疆》的诞生地。元峰水渠见证了和龙人民“引水上山”的奋斗奇迹,这条被誉为“长白山下第一渠”的水利工程,实现了“拦河筑坝引水上山岗”的壮举,它所孕育的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修渠精神”,与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崇善镇上天村

作家尚书华说:“59年前,由词作者韩允浩和著名作曲家金凤浩创作的《红太阳照边彊》,将这种精神融进了音乐作品之中。‘劈开高山大地献宝藏’,这种豪迈的气势、积极向上顽强奋斗的乐观主义精神,到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

文学服务进边疆

“沿着G334写吉林”调研座谈会,是此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会议由省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郝蓄芳主持。延边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崔文德首先向大家介绍了G334延边段的独特魅力,随后尚书华、张牧宇、杨逸等15位作家代表围绕如何书写吉线334展开深入交流。

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亮在讲话中指出,全省各级作协要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组织作家大力书写吉线334上的抗联魂、黄金史、林海趣,用文学这种最持久、最经典的方式,助力G334文旅大通道建设。全省广大作家要扎根吉林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怀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使命担当,秉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创作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深邃的思考、扎实的笔力,奋力书写吉林大地的沧桑巨变,生动记录吉林人民的奋斗史诗。

此次活动还邀请散文家赵培光以“散文的调性与N种可能”为题,为延边作家讲授文学课。他提出散文创作要“独特写”和“写独特”,并列举史铁生、韩少功、贾平凹等优秀作家作品,从好选题、好语言等方面,强调散文作者要注重艺术表达、追求平实深刻、传递真实情感。

作家候凤娟激动地说,“听了培光老师的讲座,我的收获实在是太大了。我出生在汪清林业局的深山沟里,特别渴望听到山外的文学的声音。今天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散文没有秘钥,它像灯火能把你照亮。’培光老师的课我听懂了,也让我坚定了今后的创作方向,哪怕我是一朵蒲公英,也要活成一个小太阳。”

赵培光老师讲授文学课

“新时代需要优秀的文学作品,吉林振兴需要深情的文学表达。”王亮书记最后强调,G334这条路,是地理的路线,也是文化的脉络,更是省作协和延边作协弘扬“石榴籽精神”、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的生动实践。( 摄影:周日昌   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