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胡国洪:重塑认知重构体系,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战略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中国作家网特邀文学创作、编辑、出版、评论及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专家,聚焦《建议》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从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精品创作,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坚持文化惠民,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角度深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心得。中国作家网自即日起推出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编者
重塑认知重构体系,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胡国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引领和推进的新技术发展浪潮,在此背景下,《建议》彰显出对新兴技术重塑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深刻认知,也展示了国家层面的前瞻性、系统性布局。
重新审视“文化+科技”的内涵
《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其深层意义在于,它已经跳出了信息互联网的范畴,转向智能物理系统深层重构。
在这一轮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各项技术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人工智能不是单独的一项技术,而成为一个总接口,是其他一切技术的智能引擎。过去20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本质上都是在优化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处理,建立了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并在其中进行交易、组织协作等,但它始终悬浮在物理现实之上。而这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智能化将信息从虚拟世界投射回到物理世界,让物理世界变得可计算、可设计、可编程……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操作系统”的升级。
有专家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五年,全球科技发展的主线将从单一的人工智能叙事转向多技术协同的复合创新。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文化+科技”的深刻内涵。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科技”往往被理解为运用技术手段提升文化表现力,比如多媒体。但如今,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文化+科技”是一个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人工智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剂。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参与者和共创者,成为“伙伴”。人工智能可以深度理解文化内容的内在规律,参与文化创作过程,形成人机融合的新型创作模式。AI视频、AI绘画、AI作曲的出现,正在重新定义艺术创作的边界。其次,“文化+科技”使得文化数字资源的整合成为可能。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统一的平台,可以打破时空、区域和机构之间的壁垒,打通从数据采集、存储到前端应用的全链条,真正实现文化领域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文化+科技”将重构文化产业的功能和价值。过去以“内容”为核心的线性产业,将转变为以“体验”和“连接”为核心。其功能从单一的供给变为共创、沉浸与赋能,其价值从单一的商业利润,拓展为经济、文化、社会与数据价值交织的复合价值网络。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更为准确地洞察受众需求,让文化服务更加精准化、个性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创造了沉浸式文化体验,等等。
“文化+科技”内涵转变的本质,是让文化更富生命力,让科技更具人文温度,最终指向一个更具创造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
着重打造新技术赋能、标准统一的文化数据库
《建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首当其冲的是“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文化数据库是实施“文化+科技”战略的重要支撑。它不仅是保存、传承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文化数据库建设成效显著,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文物等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已颇具规模。然而,文化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共享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成为后续开发利用的最大制约。
在文学领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文学资源的数字化工作面临“代际差异”,对于数据的认识、采集存储、转化利用等都尚在起步阶段。仍需结合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的要求,根据新兴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数据库的资源,提升数据库的能力。
首先是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要实现不同系统、不同平台的互联互通,必须从数据到应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数据格式、元数据标准、接口规范等方面形成统一要求。今年4月发布的《文学数据管理与应用总体要求》团体标准是文学领域的首个有关数字化的标准,但仍需在实践中完善各个子标准并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制订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其次是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全面提升数据处理能力。通过深度的人工智能赋能,全面提升数据库的使用效率,有效便捷地对文学数据进行精细化加工。特别是基于MCP等协议,打通数据调用堵点,对数据群进行AI知识库层级的构建,满足多模态综合性文学智能体的数据调用需要,并提供AI对话的知识溯源能力。与此同时,用户的行为数据、偏好数据、互动数据,成为最宝贵的数据资产之一。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把脉市场、预测趋势、优化内容生产,实现“数据驱动创意”。
第三是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以用为目的,这就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和地域限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文化数据共享机制;同步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确保文化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使用机制,平衡好数据开放与版权保护的关系。
人工智能时代,文化数据库建设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回到文化母体,保持内容的“准确”,避免因为训练数据偏差和“幻觉”等问题导致人工智能生成不准确甚至错误信息,特别是给文化研究和传播带来较大风险。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导致文化内涵和深度的缺失。
重构一体化发展体系
“文化+科技”的融合若不能与公众产生关联,不能有助于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其价值就无法显现。在文学领域,这方面的工作尤为迫切。如何让文学在大众视野特别是年轻人中收获更多的聚焦?如何让散落各地的文学场馆聚合在一起?如何降低数字化改造的成本,降低“文化+科技”的门槛?以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的实践经验来看,以“全国一盘棋”的思维构建一体化管理和发展体系,整合各地各类文学资源,建设“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是建平台。作为全国唯一的文学数字化项目,。两年来,在中国作协指导下,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完成了全国文学场馆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馆际通”的开发与部署,初步实现全国范围内文学类场馆数据资源的有效流通与集成管理,初步打通全国文学场馆之间的数据壁垒,为协调和整合各方文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形成全国性的文学数字化生态体系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坚实支撑。
二是强拓展。基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持,文学智能体已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部署应用,内蒙古文学馆、新疆刘亮程文学馆的数字展厅相继建成开放,茅盾故居完成数字化改造,全国首个畲族文学数字化展项在浙江景宁成功落地,数字化赋能成效持续显现,可以低本成高效率地实现“一地开发、全国共享”。
三是优服务。在建设过程中,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化升级。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实现精准推送。通过小程序、智能一体机和数字展厅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服务覆盖面。例如浙江文学馆内的首个文学智能体,上线8个月互动量已超过11万人次,数字人“小兮”“小之”的下载次数超过2万次,极大地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内蒙古文学馆的数字展厅开放后,观众客流量翻了一倍,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强烈关注。
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本质上是通过数字技术,将分散的文化资源、孤立的创作力量、割裂的产业环节,重新整合为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当然,在管理体系建立、数字资源整合、以及协同机制等方面的挑战和困难,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既面临重要机遇,也肩负着重大使命。我们要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发展体系,创新服务模式,让科技更好地赋能文化创新,让文化更充分地展现科技魅力。

胡国洪,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副院(馆)长。第11届浙江省飘萍奖获得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负责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