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何天平: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视听产业大有可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战略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中国作家网特邀文学创作、编辑、出版、评论及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专家,聚焦《建议》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从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精品创作,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坚持文化惠民,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角度深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心得。中国作家网自即日起推出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编者
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视听产业大有可为
何天平
在当前数字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的重要历史节点,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作为文化传播与科技应用结合最为紧密、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视听产业正在这一进程中扮演日益关键的角色,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发展想象空间。
我们正处于技术革命与文化转型的双重浪潮之中。从国际竞争格局看,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与新一轮产业革命相互交织,为文化发展带来全新机遇;从国内发展环境看,文化科技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与科技自立自强。将文化科技融合纳入新一阶段的国家发展战略,既是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延续深化,也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自觉践行。
这一发展趋势在视听产业领域形成了集中缩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在系统重塑视听生产传播逻辑与产业分工结构,一方面,传统上由广播电视机构主导的传播生态被打破,形成多元主体共创的传播新格局,也改写着视听产业的价值分配与协作模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整体由文字向图像转向,视听传播业已成为信息交往、文化形塑、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未来传播的基本发展方向,视听传播正在成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重构全球信息系统的主要抓手和核心力量。
一个代表性的突破口体现在网络视听领域。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新型视听文化业态,网络视听在数字技术革新与文化消费升级推动下,形成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强劲的社会影响力和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它既是科技落地的重要场景,也是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无疑构成了当前视听产业中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阵地。得益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塑造影响,日趋活跃的网络视听产业,正展现出视听产业迈向更大发展的充分潜能。
当前,我国网络视听产业已突破万亿级规模,短视频、直播、微短剧等新兴形态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并在促进数实融合、推动消费升级、助力文化“出海”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文化新基建”。在这一进程中,人工智能、云计算、超高清及沉浸体验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已全面渗透到网络视听内容生产、分发与消费各环节,不仅显著提升了用户的视听体验,更在不断重塑着数字视听文化生态。与此同时,网络视听也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短视频与直播技术正以轻量化、场景化的方式激活“传统”,通过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当代、走向大众。中国网络影视剧则通过流媒体平台广泛地“走出去”,借助数字技术生动讲述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能够“走进去”“走下去”,切实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伴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持续深入,网络视听作为新型文化业态的转型升级仍在继续。面对技术革新与需求升级的双向驱动,以网络视听为代表的视听领域新质生产力,势必将为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从长远来看,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助力视听产业不断突破边界设限,使“视听”成为更加关键的社会文化阵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同样应当认真审视构造视听产业的“文化”与“科技”何为,以真正促成视听产业的大有可为。
一方面,文化是基座,一切的技术创新理应服务于文化功能的更充分释放。必须坚持文化自身的主体性、能动性,确保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文化的意义生产和价值传递;另一方面,科技是支撑,视听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性,应当在数字时代得到更为系统性的贯穿。这并不简单地指向技术应用层面,更体现出技术网络作为视听产业“数字基座”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夯实技术基础设施、保障技术网络安全,是今天的视听产业实现从“技术辅助”到“技术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为推动视听产业在文化科技融合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则需要系统规划发展路径,做到“进守相宜”的协同发展。“进”在于开拓,重在深化视听产业的技术赋能与生态培育。既要推动前沿视听技术的持续前瞻布局,充分打造覆盖视听创作、传播、消费全链条的“视听新基建”,也要推动构建更具活力的视听产业生态,重视数字视听平台的建设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视听品牌;“守”在于根基,重在完善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体系。既要看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广阔前景,也要重视潜在的文化安全风险,加快构建适应数智化趋势的视听治理体系,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为创新留足空间,确保科技向善、文化向上。同时更要清晰认识到,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质是人才的融合,只有推动既懂创作传播又通技术应用的新型视听传播人才培养,拓宽人才成长和发展通道,才能真正为视听产业发展筑牢智力根基。
视听产业作为当前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领域,理应在把握何以“融合”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身面对的发展机遇和使命。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持文化定力的同时勇于技术突破,才能让视听产业真正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新时代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