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珍爱和平 礼赞英雄 ——电影《志愿军》三部曲观后
来源:文艺报 | 向 阳  2025年11月12日08:07

从1956年首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上甘岭》正式上映起,“志愿军”就成为不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表现对象。这些影片不仅诠释了保家卫国的深刻内涵,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更是鼓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电影呈现的价值观和内容主体,既与特定时代主题高度契合,也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不断演进。当下电影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表达的局限,为内容创作与呈现注入了全新活力与动能,也让“志愿军”题材的人文价值得到更深刻的释放。

电影《志愿军》三部曲(以下简称“三部曲”)以高科技和工业化电影制作技术,为“志愿军”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内核和外延的影视化表达提供有益路径。影片既坚守历史真实,又追求艺术真实,成功实现了宏大历史叙述与志愿军英雄群体形象建构的有机统一。

“三部曲”采用三幕剧、线性戏剧结构,将新中国伟大的立国之战,精准地细分为“雄兵出击”“存亡之战”“浴血和平”三大历史逻辑严谨且主题连续的宏大影像文本,并附以“战—赢—和”的梯度结构,将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影视艺术形象,其精心设计的主题核心意象——李晓的钥匙、李想的干花、林月明的和平鸽,分别对应“归途”“希望”“理想”三个精神维度,承载着千万家庭对团圆的期盼,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的坚强韧性,代表着人类对世界安宁的永恒追求。同时,影片还搭建了“决策系统—指挥系统—作战系统—国际系统”的全景图谱。“三部曲”塑造了130多位真实历史人物的史诗谱系,同时还艺术虚构了全家从军的李默尹、李想、李晓三人的家庭命运叙事线索,历史场景涵盖万家灯火的北京、灯火通明的中南海、烽火连天的战场、斗智斗勇的板门店和联合国议事厅。通过这些独特的构思和创造,“三部曲”实现了从“一家人的命运”感知“一个民族的抉择”,由一个民族的抉择引发人类对于和平的思考的主题立意。

陈凯歌团队采用了最先进的虚拟图像技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电影工业的创作新路。在“三部曲”中,一系列在传统影视模型中无法呈现的逼真场景、道具及诸多历史细节,一一被真实呈现于银幕之上。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抗美援朝精神的当代表达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光影依托。

电影的核心永远是人物。“三部曲”人物众多,群像丰富,出场人物多达200多位。以真实历史人物为演绎主线的史诗电影必须打造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角色形象。《志愿军》美术指导陆苇说,为了刻画志愿军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表达对这种精神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在造型工程中,所有角度、连接、打底、塑形、上色、面部轮廓、伤痕位置、皮肤质感,以及烧伤后皮肤的红肿、水泡、焦痂都要做到分毫必究。在他看来,志愿军战士的每一道伤疤都是护国者的忠诚印记,都是刻写在脸上的功勋章。志愿军的造型不是单纯的“型”而是绝对的“神”,电影人必须精雕细镂。精湛的造型艺术,不仅使志愿军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精神内涵更加深刻,而且以独特的形象冲击力让志愿军身上体现的精神力量穿越银幕,直抵人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三部曲”的史诗气质离不开细节的雕琢。“三部曲”筹备两年,做了近万张图纸,拍摄了521天。陈凯歌对细节要求严苛,甚至要求拍摄场地的土质、地势均要符合史实及战争逻辑,山包近战、野林伏击、摸黑渡江、雪原轰炸、深夜奔袭等场景,完全以“战争考古”的方式进行。为了复刻松骨峰战斗的残酷场面,拍摄现场动用了100多个“火烧人”,8个机位同时开机。电影对色彩还原的标准也极为苛刻,在《雄兵出击》单元,为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壮阔场景,除了一比一还原建造鸭绿江江桥,连大军渡过鸭绿江时满江红的色彩、江桥与夜色下江水的色彩对比也经过测算。在光线还原的细节上,“三部曲”更是倾注匠心。摄影师以光线雕塑志愿军形象的立体感与力量感,充分考证真实历史人物的照片,剖析其中的画面构成元素,以匹配情节推进与情感表达。临津江战斗中,志愿军借助夜间浓雾偷袭比利时营,为了还原作战环境气候,摄制组制作了12个反射灯箱,每个灯箱都包括4盏RGB四头灯、6盏冷暖色温四头灯,分区域安排在预先设计好的相关位置,又在厂房上空的马道上,分别架设了80盏灯。在铁原阻击战的呈现中,为了还原63军“天女散花”“抵近投弹”“抵近开火”的攻击战术,摄影师大量采用手持拍摄,代入感大幅增强。“三部曲”对细节的精致打磨,既是中国电影人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志愿军的深情礼赞。他们深深懂得,电影中的每一个物件、细节都映衬着抗美援朝精神的伟大。

“三部曲”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出发,书写了一部追寻历史本真的精神史诗:《雄兵出击》阐释了为什么会诞生这样一支改变历史的伟大军队,并揭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所蕴含的正义法则;《存亡之战》从守护民族存续的本能意志上升到捍卫和平秩序的崇高理念,昭示正义之战战无不胜的真理;《浴血和平》则解开了和平盛世的密码——志愿军以战止战的战争智慧和哲学精神。

电影《志愿军》三部曲自《上甘岭》之后,再次将志愿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推向新的高度。它以艺术之光映射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当代价值,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跨时空的时代关怀与对话,让“最可爱的人”在光影中再次鲜活。银幕上的硝烟终将散去,但抗美援朝精神将超越银幕,鼓舞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行。

(作者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