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汪惠仁:基于受众需求,提供人的叙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战略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中国作家网特邀文学创作、编辑、出版、评论及文化产业研究等领域专家,聚焦《建议》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从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推动精品创作,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坚持文化惠民,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等角度深谈学习体会,交流思考心得。中国作家网自即日起推出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编者
基于受众需求,提供人的叙事
汪惠仁
文艺及文艺出版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应的,扎实推进文化强国也离不开文艺及文艺出版的助力。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中对国家文化建设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我从事文艺出版三十年,那我就从文艺及文艺出版的角度,谈谈学习体会。
出精品,出人才,这是结果要求;结果的成因,必然触及文化原创力、文化生态等体制机制性要素。《建议》再次重申了习近平总书记“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重要指示,将是否有利于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视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依据。2025年初,我提交全国政协的《关于激发文艺活力助力文化强国的提案》,与今天的话题紧密相关。在提案中,我将激发文艺活力营造良好文艺生态,分解成互为因果的三个层面:
我认为,要将保护文艺创新创造的活力,放到文化强国相关事项的突出位置。文艺是时代精神与人民期盼最敏锐的发现者、最鲜活的呈现者、最多元的转播者,拥有活力文艺,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相当于拥有了创意无限的“脑”与宽阔无垠的“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检视文化文艺工作是否还需要提质增效,“活力”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衡量因素。活力从文艺创造主体而言,是作家、艺术家主动释放出来的;而活力从文艺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而言,是组织者解放、激发出来的。所以,文艺活力的大小有无,既有文艺家个体觉悟的因素,又有制度觉悟的因素。
其次,我认为,要将扎实落实学术民主与文艺民主,放到激活解放文艺活力相关事项的突出位置。文艺创作、文艺研究与批评,在专业知识储备,文化资源重组、人生体验、对生活开掘路径及呈现方式上,优秀的文艺家都有着强烈的个体风格。对于文艺家在文艺创作及研究中所展示的个体风格,要有切实的尊重,千人一面式的复制性表达,只会让我们的文艺丧失厚重的生活质地、丧失精神叙事的能力。
最后,要将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个重要原则,放到保障实现学术民主文艺民主诸原则的突出位置。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中,是包含着促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伟大构想与目标的,所以,文化建设当然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就意味着,文艺创作、研究及传播之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是基于人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文艺天然的活力来自于切合大众需求文艺需求的文艺创作,来自于不再将人工具化的“人的叙事”。
在生产与消费这两侧,人的叙事这一共识如果能够达成,那么我们的文艺出版任务就可以简明理解为:基于受众需求,提供人的叙事。
我连续三十年供职于百花文艺出版社,回过头来看,成功的产品、品牌项目,总是离不开受众需求与人的叙事。百花文艺出版社是一个老资格的文艺出版机构,它的文学期刊阵容大,名刊多,尤其《小说月报》《散文》,可以说,当代无数人的文学生活都与它们有关。另外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发起并举办的“百花文学奖”广受瞩目,影响深远。在多个场合,我介绍过这个奖项。四十年多来,百花文学奖由小说的单项奖渐渐向全品种文学奖演进。第一届颁奖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界是这么概括百花文学奖的,说它是“当代文学第一次民意调查”。它是读者投票产生的奖,我想,这是它影响力的最大源头。如果把当代中国文学比作一条河流,那么,百花文艺出版社以近七十年的图书出版经验、以《小说月报》《散文》等近十种文学期刊的印行、以“百花文学奖”,深度参与了对其源头活水的发现、对其河床及流域样貌的塑造。
基于受众需求,提供人的叙事——真正践行起来,你必须要克服很多困难。善意不是一句空话,有没有足够的毅力定力,有没有足够的市场思维并且要给市场的良性秩序的建构做正向努力,都是我们要面临的巨大考验。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大量生长的时期。那个时候,经历过文化荒漠的人们,太需要表达了,太需要新的阅读了,很多省、地区文联作协办的刊物一开机就是十万册,好一些的五十万到百万册。这是那个时候常见的期刊故事。但《小说月报》《散文》的创刊,并不是草率地在时代风潮里分一杯羹,它们一开始就是为汉语文学的写作与阅读提供特别服务的,它们的这种特别的善意,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市场淘洗中渐渐显出优势。这种特别的善意就是放弃狭隘的地域、江湖,放弃浮泛的综合性,为写作者与读者提供专业园地。月报除了精选小说作品,每期的附录有各地文学期刊的小说选目,几十年下来,是一份珍贵的当代小说史料。可读性,一直是月报比较重视的阅读体验。可读性本身并不指向文学性的强弱,它就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简明操作方便,是否意味着手机内存运算速度的负面评价呢?当然不是。有方便门,于大众总是好的。为更多的人提供重新走进世界理解世界的机会,可读性本质上是行善。
至于《散文》的特别善意,《散文》一直致力于重建“中华文学园林之园中之园”。三十年来,我一直也是《散文》的一员,目睹了几代编辑的专业精神与杰出能力,每期一共就那么几十页,精心打磨,可谓寸土寸金。我与同事在《散文》一同策划过很多的专栏,每一个专栏的设立,都是煞费苦心的,在编辑含量上,我们总是设置高门槛,自己给自己难题——当然也给与我们合作的作家、艺术家添了不少麻烦——而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却获得了深度的精神服务。
《小说月报》《散文》是文学市场中按照国际化公平规则成长起来的。就我个人而言,我反对一切超额权力对公平市场的干预。我一向认为,对共同语而言,所谓文学的价值,是以自身的自治能力为共同语提供创造力。而文学的语言自治能力,只有在真正的受众市场中才能培育出来。这意味着,在凝心铸魂的总体要求下,务求我们的文艺出版的“产业”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宏伟蓝图相匹配。在文艺出版“产业”能力获取途中,不怕发现问题、碰到困难,我想,用我们的文化自信,用我们的开放包容,用我们的改革创新,去创造中国文艺出版的下一个黄金年代,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汪惠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百花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小说月报》《散文》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