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璎:“慢”就是“快”
“相比省内其他网络文学作家,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福州见到姚璎时,很难将眼前这位娇小的女生与摘得多项全国性文学大奖的作家联系起来。交谈中,姚璎多次提及因全部作品均在工作之余创作,让她更加珍视每一部作品。
姚璎是国网福清市供电公司基层供电所职工,亦是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凭借现实主义小说《情暖三坊七巷》,获得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电影原创剧本《要活着去天堂》同时斩获国际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奖项。
10年写了20多部小说
18年前,初涉网络文学创作的姚璎未必能想到,自己业余时间的爱好,日后会结出硕果。“因为学生时代喜欢言情小说,当时第一部小说就从言情开始,没想到一下子火了。”
2007年开始,她以每年两本的速度在言情小说创作的路上飞奔。“40万字一本的小说,中午不休息、晚上熬夜写,平均日更5000字。不然粉丝就会在QQ群里催更,压力很大。”姚璎坦言,年轻时体力好,精力旺盛,产量也大,短短10年间就写了20多部言情小说、出版10余部,在网文圈有了一席之地。
转折出现在2017年,因长期熬夜,身体向姚璎发出提示,内分泌失调、高血压、脱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她暂且将爱好放下,工作之余出去采风。
在一次福州三坊七巷的文旅采风中,深巷里传来的木槌声,勾起同行老师的回忆,他跟姚璎分享了肉燕之家与三坊七巷变迁的故事。写作冲动再次被唤醒——2019年,休整两年后,姚璎以2004年前后的三坊七巷为背景,创作了一部长篇现实主义网络小说,讲述百年肉燕手艺传承人陈荣顺与租客们的市井生活故事,通过非遗美食传承、代际观念冲突和情感纠葛,展现改革开放后的时代变迁。
在姚璎看来,这部作品是一次转折,更是一次机遇。“2021年开始,这部小说多次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奖。同时,它让我觉得读者也会长大,不可能一直活在风花雪月中,需要更深入、更厚重的生命体验。”
这之后,姚璎又笔耕不辍地创作了以电力行业为主题的《野马屿的星海》、以福州油纸伞为主题的《寻福记》、以福清侨乡为背景的《天宝陂的日与月》、以福州脱胎漆器为主题的《漆彩流光》、以福州“电光刘”家族为故事原型的《那时电光璀璨之电光刘》等5部现实题材网络小说。
慢下来,“转战”现实主义题材
尽管“转战”现实主义题材后,姚璎也是一路顺畅,但在采访中,她还是表露出不少遗憾。
第二部现实主义小说《野马屿的星海》于202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曾在一段时间内位列当当网中国当代小说榜第6名,该作品还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2023年优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作品,全国仅10部作品入选。
姚璎认为,从好作品的要求来看,这部作品还不够精彩,甚至有点儿“瑕疵”——情节稍显平淡,少了鲜明的起伏。“我知道自己哪里要改,但是没时间了。”当时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的她,还要兼顾远在福清的工作,繁忙而仓促,总觉得有遗憾。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辞职,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时,姚璎立马摇了摇头,“创作让我更热爱我的工作,工作又反过来滋养我的创作。供电所的设备、抢修的现场、同事的日常聊天,都是我的素材库”。
工作无法割舍,姚璎只能让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为了不将遗憾留在《那时电光璀璨之电光刘》作品创作中,姚璎埋头钻研,在单位支持下,组建“工作专班组”,计划再花一年时间深入地挖掘和梳理史实,努力讲好电力人几代艰难“接力”的故事。
在中国网络文学飞速发展、AI技术赋能创作效率提升的当下,姚璎的“慢”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网络文学创作门槛虽然低,看似全民皆可创作,但你稍有懈怠,网友一眼就能看出来。要想继续走下去,更要作家苦练功力,选准自己擅长的写作赛道,深耕下去,持续输出吸引网友精神内核的作品,才经得住大浪淘沙。”她始终相信,“慢”就是“快”,前期创作的“慢”,终会变成后期回馈的“快”。那些特色鲜明、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无一不是慢慢打磨出来的。
福建内核,扬帆出海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50亿元,海外用户规模超3.5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姚璎看来,借着网络文学全球化传播的东风,创作者更要用心创作,打造IP,让平面的作品拓展为全方位、立体化的产业生态。从平面到立体的蜕变,对于姚璎来说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要“跳起来”才能完成的目标。而现在,她持续在做的便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不断创新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
作为福建省作家协会—网络作家分会副主席,如何在网文出海中搭载福建内核?姚璎有自己的考虑和计划:深挖福建本土文化资源,打造“闽派文艺”品牌,将福建地域文化特色与现代叙事手法结合,塑造具有福建内核的故事;传承海丝文化,此次中国网络文学论坛是我们向世界讲述福建故事的良机,应将闽都文化、妈祖文化、闽南文化等融入创作,增强福建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创作生态,提升作家文化修养水平,鼓励他们从追求“流量”转向追求“质量”,从模式化创作转向现实题材与多样化表达。
“感谢网络文学创作给予我力量,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姚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