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微短剧生态发展论坛举行

11月6日,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指导,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主办的首届微短剧生态发展论坛在珠江剧院举行。论坛以“凝微聚力 生态繁荣”为主题,围绕微短剧政策导向、精品创作、版权保护、基地建设、产业运营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别是产业生态构建等议题展开交流,旨在推动进一步健全生态驱动机制,促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东省建设全国微短剧产业区域中心提供智力支持。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校长袁炎清主持论坛并介绍了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他谈到,此次论坛,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当下微短剧行业实际,把握微短剧精品化、大众化和国际化趋势,交流研讨微短剧发展生态建设的实践成果与创新探索,助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庆才在致辞中谈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引导规范网络视听健康发展”,为进一步繁荣网络文艺、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文化大省和网络视听产业高地,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发展路径,推动微短剧生态繁荣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原一级巡视员、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版权工作委员会筹备负责人董年初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流量红利”向“价值深耕”的关键转型,精品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已从“投流为王”进入品质竞争阶段。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杨明品认为,目前全国微短剧形成“多点开花、去中心化”的产业新格局。相关微短剧政策不仅要扶优扶强,还应重视扶小培新,着力健全大中小企业协同、各环节全链条融合发展的生态,用政策推动强化“微短剧+”,以生态支撑微短剧质量升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洪涛呼吁,微短剧行业需在内容创作中融入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标识,推动微短剧实现从“同质化”到“独特性”转型,以实现行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大湾区,他建议发挥区位与科技优势,打造岭南风文化微短剧品牌。
论坛同步启动了“微短剧生态评论”新媒体宣推矩阵。在当天下午举办的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就“微短剧与区域经济赋能”等议题展开研讨。专家认为,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内容差异化发展、借助湾区资源优势,是实现广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晚还举行了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湾区国际微短剧大赛荣誉盛典。据悉,本届大赛自2025年3月15日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共收到来自社会、国内高校及国际高校的投稿作品累计达102512部,数量再创新高,充分展现了微短剧创作的蓬勃生机与广泛吸引力,最终对来自微短剧、AIGC微短剧、微短剧剧本三个赛道的共计42部优秀作品与10家优秀组织单位予以表彰。大赛评委、中国视协微电影微视频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尹成奎表示,本届获奖作品较去年整体呈现出三大特点:整体格局显著,征集范围更具国际视野,作品专业化与类型化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