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恢复设立作品奖、增设表演奖 为更多优秀音乐人才的涌现助力赋能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2025年11月07日08:13

11天的金钟时光,67场专业赛事、8台高水准音乐演出精彩呈现;372名青年精英同台竞技,106位专家层层选拔,5个全国乐团、1000多名音乐家倾情参与,经过总长度235个小时的比赛和评审,最终,30名“金钟之星”冉冉升起……这一连串数字,成为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生动注脚。

作品的立意与思想性至关重要

本届金钟奖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作品奖回归与表演奖增项,总奖数从20个增至40个。其中,作品奖设置管弦乐、民族管弦乐两项;表演奖增设民族弹拨乐、管乐两项。谈及此次作品奖回归,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张千一直言“意义非凡”。“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此次作品奖的回归,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践行和深度落实。”

早在2001年,张千一作词作曲的《青藏高原》就曾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金奖;时隔24年,又以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再度结缘金钟奖作品奖。他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创作阅历的丰富,笔下作品更显成熟。“《我的祖国》是一部70分钟的七乐章大型交响套曲,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节点创作。它和我过去的单乐章作品《北方森林》、四乐章作品《云南随想》不同,是以我的视角对祖国历史纵深与广袤地域的呈现,体量与视野都是年轻时难以驾驭的。这部作品源于二十余年我对这一题材的深化认识。”作为军旅艺术家,他始终坚持两点创作追求:“一是心怀崇高,二是要有精神内涵,作品的立意与思想性至关重要。”正如他在《我的祖国》节目单序言中所写:“身为中国人,我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充满爱恋;作为艺术家,我对用心用情赞美我的祖国肩负使命。”

张千一表示,此次作品奖创作者涵盖老、中、青三代,足见音乐创作是“一代接一代”的耕耘长路,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创作不受年龄约束,只要有愿望、有才情,就能一直写下去。关键是要走在时代前列,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频。作品奖的回归,必将激励更多音乐创作者以饱满热情,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毕竟,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表达的本质诉求

本届金钟奖新增的民族弹拨乐类,涵盖琵琶、中阮、柳琴、三弦四大乐器。本届金钟奖民族弹拨乐评委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一级演奏员吴玉霞表示,这些乐器根植民间土壤、承载深厚文化底蕴,在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与器乐文化传承中极具影响力。“此次增设这一奖项,既为青年民族弹拨乐人才提供了圆梦金钟的平台,也让我们看到新生代在技术技能、美学意向、艺术表达等维度的多元审美觉知。”

“多样性、独特性,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遵循。”谈及民族弹拨人才的培养,吴玉霞表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一是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表达的本质诉求。演奏中的“快”和“响”仅是技术能力的一部分,若脱离情感传递与思想深刻的艺术内核,极易沦为空洞的炫技。艺术的核心在于触动心灵,技术始终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工具。因此,必须坚持“重内涵、轻炫技”的创作原则。二是艺术的真谛在于“生命性”。强烈的演奏刺激或许能带来瞬间快感,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音乐中细致的音色对比、自然的呼吸分句、情感层次的两级张力。东方美学讲究“韵”与“境”,中国艺术追求“意味深长”,过度追求“快”与“响”,会压缩艺术想象的空间,削弱作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深度。三是保持音乐表达的平衡度与分寸感。动态对比是音乐表达的常用手段,也是产生听觉联想的重要乐感,没有“弱”的衬托,“强”便失去意义;没有“快慢”“虚实”的沉淀,“快”与“响”会显得浮躁无味。作品演绎往往是通过动静、虚实与快慢的对比实现艺术的张力。

在视听媒介主导的当下,艺术领域正面临“技术化内卷”的挑战。吴玉霞认为,职业艺术教育需要重构价值坐标,从技术训练转向文化底蕴的深挖,引导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与美学精神。唯有将技巧沉淀为修养,让技术升华为艺术,才能真正实现演绎深度、广度与精神高度三位一体的艺术理想。

中国管乐从“追光者”蜕变为“发光体”

当金钟奖决赛舞台上长号的醇厚音色落下最后一音,评委席上不约而同地响起阵阵赞叹。本届金钟奖管乐评委会主任于海感慨:曾几何时,中国管乐在国际舞台上仅是“跟跑者”,以“不冒泡”为标准;如今,凭借大量优秀人才、多元共生的生态与接轨世界的实力,中国管乐正稳步从“追光者”蜕变为独树一帜的“发光体”。

本届金钟奖管乐赛事中,无论是指定曲目还是选手自选曲目,均兼具挑战性与代表性。选手们的亮眼表现,彻底打破了外界对中国铜管乐“技术粗糙”的刻板印象。“过去评审常要在‘技术佳却失灵气’与‘乐感好却失误多’的选手中艰难抉择,而本届多数选手实现了技术为骨、艺术为魂的完美融合。”于海直言,这一质变的核心,是中国管乐教育理念的深度升级——教学不再局限于单一技巧训练,而是融入作品分析、音乐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多维度培养,使演奏从“完成曲目”升维为“传递情感”与“表达思想”。

于海表示,本届赛事充分展现了中国管乐的技术实力、人才厚度与生态活力,未来还需在中国风格作品深度挖掘、基层人才系统培养两大方向持续发力。“正如赛事所呈现的,中国管乐的未来清晰可见:它不仅会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发光,更将把中国文化的独特基因融入其中,走出一条兼具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