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三体》的“灵感前哨” 刘慈欣短篇集与随笔集电子书上线
来源:锦观新闻 | 泽登旺姆  2025年11月06日11:48

10月30日,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与随笔集《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刘慈欣科幻评论随笔集》相关电子书正式上线。据悉,此次上线的两套电子书,分别从创作实践与思想演进两个维度,勾勒出刘慈欣的科幻创作全貌。

在随笔集中,刘慈欣回忆了影响其一生的创作起点:一个炎热傍晚,父亲从他手中接过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告知“这叫科学幻想小说”;他追问“这里面都是幻想?”,父亲回应“是,但有科学根据”。这三句对话,奠定了他“科幻是基于科学的幻想”的核心理念。

早在1978年,刘慈欣就写出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但此后二十年,他经历了漫长的创作沉寂。短篇小说成为他这段时期里,演练创作思想、打磨写作技艺的“试验场”。直到作品在《科幻世界》发表,他才发现“原来这片疆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空旷,还有别的人存在”。此后通过该刊物与读者见面的短篇作品,不仅成为他后续长篇巨著的“灵感前哨”,也凝聚了其科幻美学的精华。

记者注意到,此次上线的两套电子书,短篇小说集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收录了刘慈欣自1999年在《科幻世界》发表《鲸歌》以来的数十篇优秀短篇科幻小说,完整呈现其创作编年史。这些作品风格丰富,既有硬核科幻《地火》,也有充满诗意的《诗云》,还有社会寓言式的《赡养人类》,用精炼的文字展现了磅礴的想象力。随笔集则记录了刘慈欣科幻思想的演进过程。他在其中提到,自己的认知逐渐“由偏执走向宽容、由狂热走向冷静”,后来意识到“科幻小说中可以没有科学”,每种科幻类型都有存在的理由,但“那三句对话所构成的核心理念在我心中仍坚如磐石”。这种思想的平衡,也让他的短篇创作更具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