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儿歌动起来——“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入选作品在重庆南川发布
来源:“文艺报1949”公众号 | 张昊月  2025年11月06日11:50

活动现场

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儿歌创作领域也迎来了大丰收。11月3日,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指导,文艺报社、重庆市作协、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重庆市南川区委宣传部主办的“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入选作品发布仪式在重庆市南川区举行。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高洪波,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曹文轩,文艺报社总编辑刘颋,重庆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卞明高,重庆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浩,重庆市作协主席张者,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斌,重庆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郭宜,重庆市南川区委书记向业顺,重庆市南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玉霞,重庆市南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正忠,重庆市南川区副区长李灿,重庆市南川区政协副主席郭江涛等出席活动。白冰、刘丙钧、孙怡、李姗姗等儿童文学专家、作家,“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入选作家代表,重庆作家代表,南川区相关单位、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南川区作家代表,市民、小学生代表等参加活动。

“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于今年1月22日正式启动,共收到参评作品1万多首,经评选办公室审核,符合评选条件的有9088首儿歌。经过初评、终评,49首儿歌成为“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入选作品。这些儿歌表现了新时代儿童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独特风貌,音韵和谐,易于传唱,普遍具有儿童性、文学性、时代性的艺术特点。

增添儿歌新时代内涵

何向阳在发布仪式上表示,一首优秀的儿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品格、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新时代的儿歌创作,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反映当代儿童的真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借助数字、网络的优势予以传播。“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入选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儿童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探索。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广大儿童文学作家和文艺工作者,不负新的文化使命,深入生活,潜心创作,以更多更好的儿歌作品不断满足孩子们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文化需求。希望出版界与研究者深入研究数智时代儿童接受心理与传播规律发生的深刻变化,汇聚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形成合力。中国作协愿意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共同涵养新时代儿歌创作传播的良好生态。

卞明高表示,“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是响应时代召唤、担当文化使命的积极行动和成功探索。活动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参赛作品题材丰富、视角多元、佳作频出,既展现了新时代儿歌创作的旺盛活力与广阔前景,更体现了全国文艺工作者紧跟时代、服务人民的崇高情怀与艺术担当。新时代儿歌的创作与传播应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以崇高价值为新时代儿歌创作注入澎湃动能;作家要心怀童真、守正创新,让儿歌创作驶向艺术深处、攀登艺术高峰;社会各界需共同营造关心支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注儿歌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向业顺谈到,南川区积极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文化浸润与美育滋养贯穿少年儿童成长全过程,在当好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上有担当有作为。南川区深耕“校园阅读”工程建设,通过出版学生优秀作品,开展多种阅读活动,在全区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搭建“美育筑梦”成长舞台,以特色课程、艺术节等活动全面提升少儿美育素养与人文底蕴;吟唱“儿歌传情”童年旋律,创作出一批富有南川韵味、贴近儿童心灵的优秀作品,让清新动听的旋律传递真善美、润泽儿童少年心。

共话儿歌发展新态势

发布仪式在具有重庆地方色彩的童声合唱《熬碗油茶待客人》中拉开帷幕,随后入选作品展示与创作交流活动交替进行。活动现场,高洪波、钟代华、卢颖等“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入选作家代表就儿歌创作与传播等话题发表各自见解。

高洪波的《飞义乌》“在连环递进中搭建起一个充满童趣和现代气息的童话世界,传统与现实融合出新奇的反差感”。高洪波谈到,看到自己的儿歌作品被音乐家谱了曲,还被配上动画,感觉文字一下子就活起来、立起来了。这可能是今后新儿歌的发展方向,儿歌不仅仅借助朗诵或者是纸媒发表,而且能非常立体化地传递。“文学与音乐、美术融合能够让儿歌更受孩子们欢迎,儿歌也会成为孩子童年最好的伙伴。”高洪波说。

钟代华的《天空是个大花洒》“让儿童天真的趣味在‘满天淋雨花’的夸张视角下,变成了开阔而宏大的意象”。在钟代华看来,儿歌能够赋予儿童三大力量,一是爱的力量,儿歌会让孩子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二是美的力量,儿歌的美妙能够熏陶儿童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图画、美的音乐、美的想象、美的意境、美的趣味、美的哲思等等都是儿歌的特质,会促进孩子们成长;三是人格的力量,儿歌的精气神会给儿童播下向真、向善、向往未来的精神种子。

卢颖的《剪窗花》“把传统节日的氛围变成可以拍着小手唱诵的句子”。卢颖认为无论是创作还是出版传播,内容始终是核心。她谈到,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作出弘扬主旋律,朗朗上口,富有新意的儿歌作品。在传播方面,要融入数字出版技术、AI等技术,推动新时代的儿歌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她建议通过共读、共创、共传唱的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实践中。

金本、李少白、蒲华清、张继楼长期耕耘于儿歌创作领域,发布仪式上特向四位做出特别贡献的作家致敬。四位作家通过视频致辞。金本“在儿歌传播的道路上架起连接童年与家国的桥梁,作品兼具晨露般的童真之纯与山岳般的精神厚度”,他在致辞中说:“一首儿歌就是一粒种子,它会在小朋友们的心里绽放出一座美丽的花园。”他希望更多的作家、诗人都来播下这种子,让这些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长成绚丽多姿的世界。李少白的作品“既传承民间儿歌的质朴神韵,又紧扣时代脉搏,赋予儿歌新的童年趣味和生命力”。他希冀童谣、儿歌为新时代发声,他想做一朵传播新童谣新儿歌的蒲公英。蒲华清“作品充满童心童趣,幽默诙谐,富有音韵美和节奏美,深受孩子喜爱”。他即兴吟诵《儿歌屋》:“活动成果发布中,每天喜事多又多。才见入选新诗友,又读老友新儿歌。儿歌屋,谈儿歌,越谈心里越快活。”张继楼“作品影响了几代儿童文学作者,系颇具厚度的巴蜀儿歌创作队伍之旗帜”。他表示,感谢大家的关心,希望有更多小朋友能看到他的作品。

儿歌立体化传播新形式

入选儿歌的视频转化是本次“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的重要环节,专业作曲家为部分入选作品谱曲,加以少年儿童的纯真唱诵和相关的动画演绎,实现多媒介融合对新时代优秀儿歌作品的推广。活动现场播放了《飞义乌》《赶海》《泥瓦匠》《妞妞躲在门后笑》《泡泡·鱼》《骆驼花》《山城茶谣》《两块乌云鼓起掌》《吊脚楼》《洗菜谣》等儿歌视频。

儿歌《飞义乌》唱道:“飞义乌,落大树,大树底下建新屋。/新屋大,阳光足,小朋友们跳街舞。/跳街舞,敲锣鼓,跑来一群小白兔。”动画视频演绎中,两只鹧鸪翩翩飞舞,落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上,它们为大树下的新屋欢唱。小白兔、小松鼠、小老虎和翠鸟也加入它们的欢跳,营造出欢乐幸福的美好景象。

“泥娃娃,玩泥巴,/摔个响来啪啪啪。/先做砖,后做瓦,/哼着歌儿盖新家。”盘晓昱儿歌《泥瓦匠》的视频动画短片中,一群儿童一起欢快地玩泥巴,泥巴像浪花一样四处飞溅,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孩子们和泥巴做砖做瓦,盖起新家。一帧帧画面充满天真欢快的童趣。

刘健翀的《泡泡·鱼》描绘了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场景:“珍珠珍珠 咕嘟咕嘟,/鱼儿吞吞 鱼儿吐吐。/咕噜咕噜 咕噜咕噜,/珍珠珍珠 咕嘟咕嘟。”动画短片里,五彩的鱼儿在水草间游来游去,自由欢畅,节奏明快的旋律增添了儿童学唱的乐趣。

《剪窗花》《中国字》《蜀绣》《洗菜谣》等入选儿歌,在活动现场以儿童歌舞的形式进行展示。随着音乐响起,舞台上突然有一队“小白菜”跑了出来,接着“向日葵”“小牧牛”和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姑娘欢欢跳跳登上舞台。他们背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与儿歌内容相关的生动画面。稍后登场的四名儿童在音乐的伴奏下,用稚嫩又清澈的童声唱着:“小妞妞,好乖乖,/来帮妈妈洗白菜,/哗啦啦,哗啦啦,/水里白菜轻轻摆。”根据曾荣莉的儿歌《洗菜谣》改编的儿童歌舞表演,在南川区玖鼎幼儿园的小朋友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的演绎下,丰富了作品的意蕴,表现了新时代儿童热爱劳动的欢乐,让儿歌真正“活”了起来。小朋友们在舞台上欢快地唱跳,展示儿歌以活泼的形式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

在“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发布仪式现场,隆化一小、巴蜀南川实验学校、隆化六小、南平小学入选“新时代儿歌传承实践点”,刘颋为入选学校授牌。儿歌传唱、创作交流活动,将很快在各个实践点学校展开。优美动听的儿歌,定会成为孩子们难忘的乐声。这也必将促进更多优秀儿歌走进校园,让唱响儿歌成为校园的文化盛事,召唤更多的人加入儿歌的创作行列,为孩子们创作更多精美的新时代儿歌。

《繁荣发展新时代儿歌创作倡议书》的宣读,将发布仪式推向高潮。孙怡和学生代表铿锵有力的宣读声响彻全场: “我们在此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共同投身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事业,为孩子们谱写更多充满正能量、洋溢真善美、朗朗上口的优秀儿歌。”倡议书由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组委会发起,旨在倡导儿歌作者在儿童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给予最好的精神引领和正确的人生引导。倡议新时代儿歌要坚守价值导向,彰显时代精神;扎根传统文化,汲取创作养分;贴近儿童生活,注重艺术创新;加强协作联动,促进传播推广;培养创作人才,壮大创作队伍。倡议书呼吁当代作家创作出展现时代精神、契合新时代儿童生活的丰富作品,让更多优秀儿歌成为儿童生活天地的重要组成。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悠扬旋律中,“新时代儿歌创作与传播工程”入选作品发布仪式落下帷幕。现场观众沉浸在儿歌的奇妙世界中,久久回味儿歌改编歌舞的悠长神韵。儿歌作品快捷转换成悦耳的歌曲与色彩缤纷的动画片,让作家们备受鼓舞。伴随着媒介变革,儿歌的创作与传播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当文字以多种形式精彩呈现,一定会持续激发新的创作火花,滋养更多少年儿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