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笔记|任茂谷:四色之花
【栏目语】
2024年,《作家通讯》全新改版,推出新栏目“扎根笔记”,邀请在基层一线工作、驻点、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学工作者分享他们对于广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展现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向人民学习”的精神风貌。
四色之花
■任茂谷
一
我与文学结缘于小时候。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于湖北省长阳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是土家族人的聚居地,拥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流传着许多精彩动人的传说。村里的老人们都装着满肚子的故事。农闲时节,我和小伙伴们常常搬着小板凳,围坐在村里那些长者面前,静静地听他们讲述各种曲折离奇的故事。许多个夜晚,我躺在祖母温软的怀里,听她讲着妖魔鬼怪的故事进入梦乡。那些故事像一支支画笔,在我心里涂下一抹抹斑斓奇异的色彩。
受条件约束,我儿时的生活远没有如今的孩童这般丰富多彩,黑白电视看不了几个台,加上我的性格比较安静内向,阅读便成了我唯一的消遣方式。我的父亲是个老师范生,平素喜好阅读和舞文弄墨,家里有许多他借来或买来的旧书,如《聊斋志异》《故事会》《今古传奇》《山海经》等;我的母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镇计生办为提高基层妇女主任的业务水平,给每位妇女主任订阅了《湖北人口报》《知音》《家庭》等报刊,所以我家里的书籍和报刊很多。父母每天都很忙,我只能与书为伴。每天一放学,我便关好大门,钻进自己的卧室,尽情享受属于我一个人的阅读时光。畅游在万千汉字涌动的浩瀚海洋里,仿佛遁入另一个奇妙的世界,领略万水千山般不一样的风景,遇见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人,品味酸甜苦辣各样的人生——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感受。
或许是阅读起了作用吧,我特别喜欢上作文课。我喜欢用自己心仪的字和词去记录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热衷用稚嫩的文字去宣泄我的欢喜和烦恼。语文老师常常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念给全班同学听,每次考试,我的作文总能获得高分。这让年幼的我拥有了小小的成就感,我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写作。很多个节假日里,我独自坐在书桌前,脑子飞速运转,思绪和灵感就像窗外那一只只灵动的蝴蝶,自由飞翔,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宛如青苗一样从心田冒出来。我赶紧打开日记本,让那些句子缓缓流向笔尖,变成一行行青涩朴拙的短句。
1996年年初,我无意中在本地杂志上看到一则征文比赛的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写了一篇散文《春天的故乡》,主要描绘土家山寨春天的田园美景,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父亲上班时,帮我把文章寄给了杂志社。3个多月后,我竟然收到了杂志社寄来的信件,通知我这篇文章获得优秀奖,还收到一张红彤彤的获奖证书。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我瞬间从黯淡的日常中跳脱出来,突然置身于云端。那晚,我兴奋得一晚上没睡,拿着那张获奖证书,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我心想:我还要继续写文章,继续投稿。
当时,《湖北人口报》设有“千湖”副刊,主要刊登业余作者的文学作品,我每期必读。初三暑假,我坐在小溪边看书,清凉的溪水冲刷着我的小脚丫,我的内心如同被溪水洗涤过一般清静欢愉。突然间,我的脑子里飘过不久前在《唐诗宋词》中读过的句子——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我快步跑回家,把心中的感受一股脑儿写出来,文章的题目就叫《品赏清欢》。文章后面,我还特意给编辑砚清老师写了封信,我告诉他,我是一名初中生,这是我第一次向报刊投稿。写完后,我把文章和信件折叠好,郑重地装进信封。第二天,我跟随上班的父亲来到镇上,小心翼翼地将信件投进绿色的邮筒,仿佛放飞了一只希望之鸽。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却也带着美好的期待。几个月后,我收到了报社寄来的样报,我的文章终于变成铅字了。随样报寄来的还有编辑砚清老师的回信,他鼓励我继续写作,多给他们投稿。我拿着散发着墨香的报纸读了一遍又一遍,内心跳跃着欢乐的火苗。我骄傲地把报纸拿给父母,他们也拿着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更令我欣喜的是,这篇小文章让我收获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7块钱。我从邮局里取出7块钱,揣在口袋里很久都舍不得花。
很久后,我才动用这笔稿费买了只心仪已久的发夹。那天,我对着镜子把发夹别在头发上,对镜子中的自己微微一笑,轻声对自己说:“我,想成为一名作家。”
文学就像一位益友,走近了我,陪伴着我。从此,我不再孤单,每个平淡无奇的日子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二
千禧之年,我到宜昌市求学。那个时代,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日新月异,我的视野变得开阔,写作素材也多了起来。课间,同学们打闹、聊天,而我躲在一方僻静的角落写自己的文字。闲暇时,我带着一个笔记本,泡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看到惊艳的语句,我就工整地抄写在笔记本上,也在笔记本后面记下许多报刊的投稿地址。晚自修时,我把笔记本拿出来看,并在心中默默吟读,那些美丽的词句如鲜花在心里翩然盛放,清香满怀。灵感的小火花时常在脑海闪现,化为一首首稚嫩的小诗或一篇篇青涩的短文。
之后,我的小文也会变成报刊上的“豆腐块”,每当这时,我便会感到激动和兴奋,如同常年在田间躬耕的农夫,每次发现庄稼结出小小的果实,都会忍不住欢欣雀跃。
后来,参加工作,结婚生女,我的生活变得忙碌琐碎起来,许多爱好不得不搁置下来,唯有写作,我始终坚持着。
2008年2月,丈夫调到广东博罗县工作,我也跟随他而去。女儿进入幼儿园,工作和生活都安稳下来,我的写作时间也多起来。博罗是岭南四大古县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光秀丽,苏东坡曾在这里写下千古名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里,我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我更深的创作激情也被点燃了。除了工作,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上。
为了多接触生活,我每天刻意走路上下班,随身包里永远带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行走于天地间,思维会变得更加灵动活跃,脑子里突然想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或几句惊艳的句子,便立即记录下来。我常常一边走,一边观察来来往往的行人,捕捉他们的神情,揣测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经历,虚构成小说。我还喜欢独自出外采风,去乡村的田间地头,去工厂的生产一线,去充满烟火味的菜市场,从火热的生活中寻找灵感,看人间万象、社会百态,听别人讲有趣的故事,然后把收集到的素材加工成散文或小说。每天晚上,收拾完家务,沐浴完毕,我会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地敲打着自己的文字,像一个虔诚的农夫,心无旁骛地把种子撒进泥土里。
付出心血与汗水后,总会有所收获。我的文章频频在权威报刊亮相,也相继获得了一些文学奖项。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加入了县作家协会、市作家协会和省作家协会。从前,写作是单打独斗,加入各级作家协会后,我找到了家的感觉,有了归属感,还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我们常常聚在一起畅聊文学,探讨作品,交流感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015年11月,我有幸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学员。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学习中,我聆听了邱华栋、白庚胜、李敬泽、吉狄马加、李一鸣等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的授课,他们分享的创作经验和给予的谆谆教导,如甘霖滋润着我的心田,大大提高了我的文学审美能力,令我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也坚定了我努力写下去的决心。
在鲁院学习期间,我和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凝视着鲁迅、艾青、朱自清等文学前辈庄重的雕像,端详着茅盾、巴金、老舍、冰心等文学名家留下的手稿、书信等文物,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们是所有作家的榜样和明灯,他们用文字书写家国情怀,为老百姓鼓与呼。他们的作品,穿越时空,照亮了无数人的心;道破世俗的真相,让人警醒,带给人无形的力量。
见贤思齐。穿行在文学馆里,我的心中迸发出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向这些优秀的作家们看齐,追求更高的文学境界。走出文学馆时,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分子。
文学如同一位睿智的良师,牵引着我不断朝前走,激励着我去追寻向往的远方。
中国作家协会汇聚着全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很多写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我深知,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开始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做起了准备。无论多忙,我都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点东西,写完后,我会第一时间投稿。每次有作品发表,我就感觉离目标又近了一点点。
三
2019年初,我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展申报工作的公告,我决定申报。回到家后,我翻箱倒柜,找出我发表的作品,复印出来,又填写了表格,寄给了中国作协创联部。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会上中国作家网看一看。
经过漫长的等待,7月17日,“中国作家协会2019年新会员名单”在网络公布。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那条链接,像高中学子查看高考成绩一样紧张。我查看了广东省的名单,许多熟悉的文友的名字映入眼帘,却没有我的名字。我以为看漏了,又仔仔细细看了一遍,还是没有我的名字。我愣在原地,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回过神来,呆坐在办公桌前一动不动,心情有些失落,有些伤感,欲哭无泪。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我默默安慰自己,不断给自己打气:写作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后,我要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登上更多大报大刊,今年没有加入,说不定明年就能够加入了呢?一次落选而已,说明自己尚有差距,还需进一步提升自己。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实现这个目标。
这次入会的失败经历,并没有挫败我的积极性,我依然像从前一样,坚持阅读和写作。一年后,当我看到“2020年中国作家协会发展新会员”的公告时,又一次鼓起了勇气。这次先要在网上申报,我按要求在网上填写了表格,将发表的作品复印好,装订在一起,将这些年来得到的获奖证书也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又请了两位中国作协会员给我写推荐意见。忙碌了一个多月,我才将厚厚的申报资料寄给了省作协。这次申报,我比上一年轻松了很多。我抱着一个平常心态,想着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然是好事,如果不能加入,就继续努力,明年再战。我相信,只要我不停下写作的脚步,终有一天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时间来到9月,一个平常的下午,我突然收到好几位微信好友的信息,一一打开,全是恭喜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我打开其中一位好友发来的“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新会员名单”,在广东省那条下面,看到了我的名字“胡玲”。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看了一遍,确认是我的名字。激动、兴奋、幸福、喜悦将我的心充盈得满满当当,我迫不及待将这条信息转发给我的家人,他们也由衷地替我高兴。
那天,我收到了许多文友和朋友发来的信息,他们都是看到公告后,第一时间来恭喜我的。我的一个同事还发了一个小红包恭喜我,因为她多次见证了我创作的过程。很多个日子,当大家做完工作喝茶闲聊的时候,我都独坐一隅,埋头静静写作。她真诚地对我说:“你这些年的付出没有白费。”那天,我开心得像一个考试得了100分的孩子,接受着亲朋好友的祝福和鼓励。
第二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不是终点,而是开始。”这是我的心里话,对于我来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而是给写作多年的自己一个交代和总结。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如在梦中。
年底,我收到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证,我成了博罗县第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捧着那本小小的证书,沉甸甸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会员证,更是一份荣誉和肯定。文学之路,漫长而遥远,没有终点。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分子,也就意味着身上多了一份责任,要不断超越从前的自己,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来说话,这样才能不辜负这份荣誉。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仿佛给我打了一剂强心计,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我订阅了许多文学期刊,也关注了多位优秀作家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每天清晨,我六点半起床,阅读半个小时。上班的路上,我开始酝酿和构思自己的文章。午休时,听着播客里的文学作品小憩一会儿。晚上,忙完家务,就去看优秀作家的视频号,听他们传授文学创作的经验和心得。我自觉放弃了无用的应酬和社交,让文学填满我的业余时间。
文学就像一位灵魂雕塑师,塑造着我的思想和灵魂,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上文学,也就爱上了生活,会看见平淡生活中很多细微事物的美好。长期沉浸在文学纯粹高雅的氛围中,让我避开了外界的喧嚣与浮华,内心变得柔软丰盛。醉心于写作,让我始终保持着平静祥和的状态。
真正热爱一件事,享受的是做这件事情的过程,至于结果,并不重要。作为一名基层的业余作者,我多年在笔墨间耕耘,从未想通过写作获取什么。幸运的是,文学还是给了我一些珍贵的馈赠。我的作品登上了《人民日报》《文艺报》《小说选刊》《作家文摘》《作品》《微型小说选刊》《红豆》等报刊,大量文章被选入语文试卷和教辅材料,相继出版了3本个人文集,还主编了5本书。虽然我无法和那些名家大腕、文学前辈相比,但我至少实现了儿时的作家梦,这就够了。
感恩生活,让我一直保持着书写的热情和冲动。感谢文学,让我可以尽情地用文字编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有挚爱的文学为伴,岁月静好,此生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