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扎根笔记|强雯:大数据浪潮里的乡野文保寻根
来源:《作家通讯》2025年第9期 | 强雯  2025年11月13日08:29

【栏目语】

2024年,《作家通讯》全新改版,推出新栏目“扎根笔记”,邀请在基层一线工作、驻点、深入生活的作家、文学工作者分享他们对于广袤大地和人民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展现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向人民学习”的精神风貌。

大数据浪潮里的乡野文保寻根

■强 雯

2020年,我的选题《大数据时代下的乡野文保》入选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我需要以作家的敏锐与学者的严谨,扎根田野,用扎实的调研为乡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写下注脚。项目启动后,我立刻制定了“三维调研计划”:以文献梳理为基础、实地考察为核心、数字技术应用为切口,系统探寻大数据与乡野文保的结合路径。

当数字洪流漫过乡野文保

从数据来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中乡村占比颇高,这些散布在乡野间的文化遗迹,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文明脉络。然而,在大数据带来的快速发展与变革面前,乡野文物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数字化的冲击使得传统的文保方式显得力不从心,许多珍贵的乡野文化遗产在岁月的侵蚀和现代社会的变迁中逐渐消逝;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资源,导致文保工作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我的寻访范围立足川渝乡野一带,涪陵是一片特殊之地。我多次前往涪陵探寻,是因为它与重庆巴渝文化之源有着紧密联系。巴文化作为长江上游文明的重要支脉,其“忠勇尚武、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正是今日川渝地区文化自信的源头之一。而鲜有人探访的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则是重点。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野之中。作为战国巴国王陵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巴文化的重要窗口。选择小田溪巴王墓遗址作为观察样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大数据时代下乡野文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更能通过对它的研究和保护,唤起人们对乡野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

在荒草与烟火中叩问历史

2020年8月,酷暑难敌,我仍旧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探寻的渴望,自驾沿着319国道驶向小田溪巴王墓。手中的导航仪发出清脆的电子提示音,仿佛是现代科技为我指引着通往历史深处的道路。然而,当车逐渐驶离主干道,导航所指示的路线却与眼前的景象产生了奇妙的错位。

道路两旁的野草疯长,肆意蔓延到路面上,仿佛在宣示着它们对这片土地的主宰。我不得不放慢车速,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横生的枝蔓。最终,车子无法再继续前行,我只能下车,开启了一段在荒草间的徒步之旅。

脚下的草丛没过了脚踝,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草叶的摩挲。蚊虫在身边嗡嗡作响,时不时落在身上,留下一个个又痒又疼的包。但这些都无法阻挡我探寻的脚步。我拨开草丛,艰难地向前行进,眼前的景象既陌生又充满了诱惑。

乌江畔的风景如同一幅古朴的画卷。岸边的野草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不远处,几座农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给这寂静的乡野增添了几分烟火气。而在更远处,城市的楼房在夕阳的余晖中隐隐可见,现代与历史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一边前行,一边感受着现代工具(导航)与历史遗址之间的冲突。导航仪所代表的是现代的便捷与精准,而眼前这片荒草丛生的遗址则是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种冲突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需要跨越科技与传统之间的鸿沟。

在荒草丛中艰难前行了许久,正当我有些迷茫的时候,一位当地农妇出现在我面前。她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为我指引方向:“就在前面那块南瓜地里头嘞。”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片南瓜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 我穿过南瓜地,终于发现了在南瓜叶遮蔽下的那块“四川省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被南瓜叶遮挡的部分更是难以辨认。我轻轻地拨开南瓜叶,试图看清上面的文字,仿佛在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那一刻,指尖触到的不仅是冰冷的石头,更是巴人“刑白马以盟”的刚烈与“舟楫为家”的智慧——这些沉睡的文化基因,正是唤醒文化自信的密码。

该墓群在1972年首次被发掘,它是战国巴国王陵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当我的手触摸到石碑时,一种粗糙而坚实的触感传来,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一刻,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

石碑被周围的农房所包围,仿佛被现代生活裹挟。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尽管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却始终未曾改变。

在探寻墓群的过程中,我偶遇了一群当地老人。他们坐在农房门口,摇着蒲扇,悠闲地享受着夕阳的余晖。当我走近时,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这个陌生人。一只大黄狗也在一旁警惕地看着我,时不时发出几声低沉的吠叫。

这些老人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皱纹,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淳朴和善良。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宁静,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华阳国志》中对涪陵古民“人多憨勇”的记载。虽然已经过去了千百年,但在这些老人身上,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淳朴憨厚的性格。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仿佛是历史的延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今生活的一脉相承。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为他们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的日常,心中涌起一股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敬意。在大数据时代的浪潮下,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成了乡野文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荒冢里的文化密码与现实困境

在去遗址前,我已经在三峡博物馆里多次观察过小田溪巴王墓出土的文物,它们宛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战国巴国历史的大门。其中,鸟形尊和虎钮青铜錞于堪称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巴国文化的“活证据”。

鸟形尊造型独特,整体呈现出鸟的形态,栩栩如生。它的头部微微上扬,尖喙紧闭,仿佛在凝视远方。鸟身线条流畅,羽翼丰满,展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其腹部圆润,底部有三只短足,稳稳地支撑着整个器物。鸟形尊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具有重要的礼器属性,见证了巴国的祭祀文化和礼仪制度。

虎钮青铜錞于是巴国的军事乐器。它的顶部有一个虎形钮,虎身矫健,虎目圆睁,仿佛随时准备出击。錞于的器身呈椭圆形,表面饰有精美的纹饰,线条粗犷而有力。在古代战争中,虎钮青铜錞于被用于指挥军队、传递信号,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如今,这两件珍贵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在三峡博物馆中,成为人们了解巴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们以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的目光。

有物还得有史。地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对于乡野文物保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华阳国志》作为记载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涪陵的记载为我们了解小田溪巴王墓所处的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华阳国志》中,涪陵被描述为“东接巴东,南接武陵,西接牂牁,北接巴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书中还记载了涪陵物产丰富,有丹砂、漆、蜜等特产,这些物产不仅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也反映了当时巴国的繁荣。

关于涪陵的民风,《华阳国志》称“人多憨勇”,这与我在寻访小田溪时所遇到的老人群像相呼应。除了《华阳国志》,《史记》《隋书》等古籍中也有关于涪陵的记载。这些古籍相互印证,为我们勾勒出了涪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古方志与当代乡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史料价值联结,它们为我们研究乡野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线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扎根就是要看、要走、要听、要比较。我在涪陵往返多次,与不同的村民对话,在寻访小田溪巴王墓遗址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乡野文物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这些问题如同横亘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一道道沟壑,亟待我们去跨越。

首先,小田溪文物保护的标识十分模糊。“四川省重点文保单位”的石碑被南瓜叶遮蔽,字迹难以辨认,若非有当地人的指引,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种标识不清的情况,使得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难以了解遗址的重要性,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其次,遗址被农田侵占的问题较为严重。巴王墓周边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农事活动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墓群的一些边缘已经被农田侵蚀,部分遗迹被掩埋在泥土之下,这对文物的保护构成了巨大威胁。

此外,公众对小田溪巴王墓的认知度较低。在走访过程中,一位农人对我说:“没啥可看的。”这句话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重视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漠视。与城市文物保护相比,乡野文物保护在资源投入上明显不足。城市中的文化遗产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专业保护和宣传推广,而乡野文物保护则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宣传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揭示了基层文物保护存在的认知断层。要解决乡野文物保护的困境,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资源投入,改善文物保护条件;同时,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和守护者。

让巴文化从“小众研究”走向“大众共享”,是我作为写作者的使命——因为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共建。

大数据时代里重绘乡野文保地图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为乡野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契机,让古老的泥土记忆焕发出新的生机。大数据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为小田溪巴王墓的保护与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带着这个疑问,我多次走访重庆考古所,从专家那里了解到遗址三维建模是大数据技术在文保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可以精确获取小田溪巴王墓遗址的三维数据,构建出逼真的虚拟模型。这不仅能让研究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遗址的结构和布局,还能成为遗址保护和修复的精确参考。游客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巴王墓的历史氛围。

然而,巴王墓中的藏品虽已入藏博物馆,旧址却仍显得荒芜凌乱,除了一块标示旧址的石碑外,再无其他保护措施。这让人感到不安。

文物数字存档是对出土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利用高清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可将鸟形尊、虎钮青铜錞于等文物的外观、纹理、内部结构等信息完整保存下来。但小田溪可挖掘的数字资源仍有拓展空间。 当前乡野文物保护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单一模式,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力量,当地居民参与度较低。为提高乡野文物保护效果,需要设计一条“群众路线”,让更多人参与到文保工作中来。在我看来,可以采取招募当地农人成为文保志愿者;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乡村,采访当地老人和文化传承人,采集本地文化口述史;将小田溪巴王墓打造为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活动等方式。

那次炎热夏季里的小田溪巴王墓寻访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不仅是专家的事,更是在地居民的文化自觉。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肩负着保护和传承乡野文化遗产的使命。

寻访过程中,我既看到了小田溪巴王墓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价值,也目睹了文保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然而,当遇到那些热心的老人和淳朴的农人时,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和历史文化的热爱。他们虽对文保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入,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却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大数据时代为乡野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小田溪巴王墓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和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其价值。同时也需要发动当地居民力量,让他们成为文保工作的主体。只有当在地居民真正意识到文化遗产是自身的精神财富时,才会自觉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中来。

“荒草会被数字记忆滋养”,在大数据的滋养下,小田溪巴王墓这片荒冢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要从“寻墓”走向“护墓”,让乡野文物保护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0年至2024年,我累计撰写基层寻访笔记33万字,拍摄照片2.1万张。经过不断走基层、做笔记、考察、比对,2024年,这个选题最终以《访古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之名出版。

在这场行走中,我体会到,一个写作者对“深入生活”最朴素的践行便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锚定历史,让沉睡的巴文化在严谨的记录中苏醒。因为我坚信,当一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当“我们是谁”的答案愈发清晰,文化自信便会如乌江之水,奔涌向前,滋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