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传播资源中心工作坊举行
11月1日,“全球发展·数智赋能·国际人文——暨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传播资源中心工作坊”在京举行。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燕山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韩国济州大学、Appen人工智能公司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工作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教授刘江凯主持。
据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传播资源中心”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支持下展开的人文艺术类国际传播数字转化创新平台,也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面向全球倡议的中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的重要建设内容。举办此次工作坊,旨在从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采用多学科对话与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探讨“数智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人文研究”“人文艺术国际传播的数智化创新平台建设”“人文艺术国际传播的跨界交叉性及学科创新方案”等议题。
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国际传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宋继华作了题为“技术赋能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关键认知”的主旨发言。他从宏观视角探讨数字化转型议题,并聚焦政策理解、理论借鉴、工程思维、教学设计、支撑资源、关键技术、团队建设、审美素养、模型认知及人机协同等具体难题,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国际传播深度融合的可能。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郑磊从数据分析与精准投放等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文学国际传播的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提出,当前,各个学科都在积极融入人工智能浪潮,人文学科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但是,我们需要保持对技术主义的必要警觉,重视人文领域的独特性。他还谈到民间力量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并呼吁学者在研究中保持对多元对话的包容态度。
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的国际传播,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实践的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俊杰以“文学概念的再思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为主题,提出应拓展传统“文学”概念框架,将当代中国在文类方面的创新思考与优秀作品同步推向世界。这既有利于推动文学内涵的不断丰富,也有助于国际社会通过文学理解当代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姚成贺就“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展开探讨,重点分析了国际文学艺术交流中的“可译性/不可译性
”和“可通约性/不可通约性”等问题,认为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为中国与世界对话提供了载体、媒介与动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姚建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的国际传播,需要不同国别、不同语言背景的人才参与进来,构成一种多元对话的场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凸显出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面对不断繁荣的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国际传播实践,我们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与研究。刘江凯围绕“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带来的学科教育创新问题”,剖析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文学传播实践之间的张力,提出应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国际传播的跨界交叉性和应用实践性,在跨学科的视野中推进相关实践和研究,让其成为更具主体性、创造性的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国际传播资源中心,就是这一领域的具体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涛之前就进行过类似的项目和研究,他认为,推进“资源中心”建设,需要项目参与者把事务性工作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高效整合学术资源,加强信息收集与评估,推出更多优秀的项目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王楠、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李春雨、山东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赵坤、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王艳等也分别就如何推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强化相关学术研究等提出各自的见解,认为应该根据数字化语境更新研究的方法。
外国读者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与会者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学系副主任罗流沙(Alexey Rodionov)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俄国传播的情况,特别提到网络文学在其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韩国济州大学教授李嘉英分享了韩国高校在中国当代文学教育方面的现状,并提到网络空间读者和高校教师关注点的差异性。Appen人工智能公司质量控制方向负责人吴锦华谈到,AI翻译让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变得更加“降本增效”,同时不断重塑“中国文学”的样貌和传播生态。德国慕尼黑大学助理教授任萍、牛津大学东亚系讲师施冰冰、圣彼得堡大学助理教授大丽雅(Daria Polyakova)也分别分享了中国各类文学在国外的传播和研究情况。
与会者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文学艺术的传播方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内容生产到海外接受,从翻译策略到平台建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拓展着传播的新可能。然而,技术只是手段,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始终是传播的核心。唯有将技术赋能与人文自觉有机结合,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坚守文化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质变,使中国当代文学与艺术成为世界理解当代中国、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