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人类的精气神,驶向我们的星辰大海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江苏昆山
县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与现实对话的鲜活场域。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江苏昆山,刘慈欣、王晋康等知名科幻作家深入当地大中小学、科技企业、书店等,通过名家读者交流会、科幻创作沙龙、文学市集、文学讲座、主题观影和夜跑等丰富形式,以文学视角对话科技创新,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文动能,生动诠释文学与科技交融的时代价值。
“人类必须保持积极进取”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学是不断敞开、不断丰盈的文学。文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找到和培养自己的读者,走进更广大的读者,也必须与时俱进,与科技深度融合。”在启动仪式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表示,在昆山这一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现场”,蕴藏无限可能性的富矿和源泉。科幻作家的抵达不仅可以让昆山的文学坐标更鲜明,还能以文学的力量打开县域发展的新视野,播撒科幻的种子,激发广大群众对于科学的兴趣,为县域文化孕育更壮大的科幻力量,不断擦亮多姿多彩的文学光芒。
作为县域经济标杆,昆山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的实力,集聚500余家高精尖技术企业,也孕育出浓厚的科技创业生态。在这里,“科幻”早已脱离虚幻想象,成为可触摸的科技现实。在昆山杜克大学举行的名家读者交流会上,高级工程师陈钢谈到,《三体》中超薄、柔性、水滴等创造性科幻概念,正在智能显示领域加速落地。刘慈欣进一步解读当下科技与科幻的关系:“如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人类科技高速发展,‘未来’紧紧追在我们的后面,科幻小说一写出来,就变成了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他同时强调,科幻作家需保持前瞻性,“哪怕再简单的科幻小说,视野也是以全人类为背景,我们要将视野放在更长远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
交流现场,一位大学生拿着记得满满的笔记起身提问:“大刘老师,你现在最关注哪些领域的前沿技术?为什么?”刘慈欣说,自己目前比较关注航天技术和可控核聚变领域。长远来看,航天技术对人类探索宇宙未来是很重要的,可控核聚变则是为航天探索等领域提供能量。一位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学生神情严肃地提问:“尖端科技的发展是否带来人类的惰性?一旦人类思想的活力削弱了怎么办?”刘慈欣说,人类未来的生活形态,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像人类这样一个行星级的文明想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下去,必须保持积极进取。我依然相信科技能够赋予人类更多活力,包括文化的活力、文明的活力。”
未来世界会是什么样?人类文明终将走向何方?这不仅是活动现场读者频频追问的焦点,更是在网上“追更”这场活动的网友们心中共同的好奇。刘慈欣表示,“人类必须不断探索未知,这是生存与进步的必然。”他以生命演化作比,“当初生命为何要从海洋走向陆地?我想,这源于生命开拓新世界的本源冲动”,又将视野拉向更遥远的未来,“放到几百万年的时间尺度看,我们必须走向宇宙”。
大刘的金句、犀利观点甚至沉思时的神态,都被现场观众定格记录,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刷屏。网友们在线“蹲守”,盼着讲座精华笔记出炉;小红书相关话题下,有人分享“追星”成功的激动,也有人重拾书本,从阅读里探寻未来的启迪。
文学想象与科技发展要对齐“颗粒度”
科技是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文学则是洞悉人类心灵世界的深度符号系统,而根植于科技土壤的科幻文学,是兼具两者特质的独特载体。当科幻作家走进科技产业创新一线,与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本质上是让文学的幻想之力与科技发展的“颗粒度”精准对齐,通过这种碰撞,共同探寻科技创新与文学想象之间相互激发、彼此成就的可能性。
当科幻作家王晋康走进上海理湃光晶技术有限公司参观,在这家以先进几何光波导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企业里试戴了最新款AR眼镜,一幅类似电脑屏幕的界面在他的虚拟视野中呈现,通过手指滑动指尖肌肤生成不同指令,就能操控眼镜里的“虚拟电脑”。这一刻他感慨,自己1997年创作的《七重外壳》中的场景已经部分地化作现实。
开车导航路线自动投射到眼前,买咖啡时用虹膜支付,逛博物馆时自动开启文物简介……企业负责人介绍了AR眼镜的未来应用场景,他认为,不远的未来,智能眼镜或将替代手机,成为人类广泛应用的下一个智能终端。这一切也刷新了科幻作家们的想象。
企业科技工作者在交流中提到,科幻作家擅长预判未来发展方向,而科研人员常因沉浸于技术细节,未必清晰未来的探索路径。因此,他们往往需要科幻作家指引方向,或从科幻作品中汲取创新灵感。王晋康则笑着分享,过去多年,经常遇到科技企业创始人是“科幻迷”,这让他十分欣慰。他认为新一代中国科技企业家兼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实干创新的行动力,并寄语:“未来属于有为的你们”。同时,他也希望科技工作者能信仰科学、敬畏自然,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他期待这些构成中国科技发展活力的“细胞、血液与骨架”能以科技为笔,书写更多创新奇迹。
在昆山瑾晖实验小学,王晋康为小读者带来主题文学讲座——“孩子们为什么要读点科幻”。讲座中,他围绕科学技术知识、科幻创作灵感来源、科幻写作入门方法等话题展开,并针对学生们踊跃提出的问题与奇思妙想,逐一细致解答。他还分享了自己的科幻创作之路,以此鼓励孩子们“大开脑洞”:“我上小学和中学时就喜欢‘胡思乱想’,等长大以后有了相对清晰稳固的知识结构,就用科幻的方式把那些‘胡思乱想’写成了小说。”
在地的交流,温暖我们的“附近”
本站“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启幕前夜,昆山市民广场早已充满浓郁的科幻氛围。不少市民三三两两围坐,观看露天银幕上的《流浪地球》;另一边,科幻主题夜跑活动热闹开跑,脚步声与笑声在广场上交织。广场旁的文学市集同样人气十足,夜光手环闪烁微光,文学杂志整齐陈列,刚跑完步的市民纷纷围拢过来,扫码免费领取文学杂志,让科幻热情与文学温度在秋夜里交融。
文学从不是高踞殿堂的风景,而是扎根生活的烟火气。“外卖诗人”王计兵得知即将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展这样一场别致的文学活动时,他很兴奋,骑着电动车就来到夜跑活动现场,一路遇见了不少读者。“以前总觉得,科幻作家讲的都是宇宙太空、遥远未来的故事,离我们很远。”王计兵笑着说,“现在他们‘沉’下来,走进我们的城市,看看我们的日常,这种贴近感特别让人期待”。
文学市集的摊位上,昆山本地文学爱好者徐莺的声音格外打动人。她嗓门清亮,带着股子爽利劲儿吆喝:“大朋友小朋友都来看看杂志哟!孩子们多读读散文和诗歌,等书堆得跟你们身高一样高,保准更智慧、更机灵!”徐莺说虽然自己懂的文学知识有限,但尽全力给大家推荐书的时候,心里满是快乐,“这快乐不是空的,是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是找到自我价值的满足,也是压力释放后的踏实松弛”。
一座城市,因知名科幻作家的到访而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在昆山杜克大学活动现场,小学生用AI制作音乐MV《带上她的眼睛》献给刘慈欣,大学生们创排“三体”话剧,表达对科幻创作、人类文明与科技伦理的见解,与作者本人在屏幕内外展开交流;在文学市集,科幻文学社、科技企业与昆曲文化展演同台,以科技与传统交织的独特形式,展现这座县级市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在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与科幻作家围坐对话,探讨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创新尺度;在书店,青年科幻作家与读者热情互动,热议县城如何孕育丰盈的精神与思想……科幻作家所到之处,思想之光仿佛点亮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在人们心底激荡起思想的火花。
文学让人共享辽阔的精神宇宙
无论技术引领人类抵达何方,阅读与创作依然能给个体带来思想启迪,提供精神力量。
在书店举行的科幻创作沙龙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早早排队,期待参与这场分享。科幻作家苏学军、程婧波、李易谦和科幻教育工作者陈柳岐围绕“科幻、教育与未来”展开对谈。大家谈到,对科幻创作而言,“科技”固然重要,但远不及“文学表达”关键。“科幻创作,首先要讲好故事,写一个起码自己觉得有趣的故事。这种故事贯穿理性的思想和神奇的想象力,这正是科幻小说的魅力来源。”李易谦说,国家科技发展带来了生活的幸福安康,小时候只能在国外科幻电影里见到的场景,已真实发生在我们眼前。而科幻文学正是用文学的想象力,表达对科技融入现实生活的理解。
“文学能让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人,共享同一个辽阔的精神宇宙。”一位读者好奇地询问,科幻作家会如何书写县城、诠释乡愁?对此,程婧波分享了自己的“小镇青年”成长经历,认为这也正是文学最动人的力量:“当年科幻让我看到了世界,如今我也想带着我的故事,让更多人通过文学,看到比脚下土地更遥远、更璀璨的远方。”
科幻文学中无边无际的新奇想象,不仅点燃了青少年对文学的热情,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未来一代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兴趣。夜幕降临,读书交流活动的热烈氛围仍未散去,人群中,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穿过熙攘人潮,去主动找李易谦交流:“你好,我也有令你感动的事要告诉你。我刚才在这里待了一会儿,看了你的书,太吸引我了,我要我妈妈加上你微信,有书里的问题请教你。”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今,科幻作家走进广阔的基层文学“县”场,在文学与科技、想象与现实、作家与读者之间展开一场场深度对话,为文学爱好者、各行各业工作者提供思想启迪。在这活力涌动的交流空间里,文学如同一道光:它为人们展现科技日益进步的未来文明图景,助力释放科技的更强生产力,更描绘着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图景。也正因如此,文学才真正成为滋养群众精神、赋能地方发展的“软实力”。
中国作协“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活动走进昆山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社联部、江苏省作协、苏州市文联、昆山市文联承办。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昆山市委副书记、昆山市市长范建青,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丁成明等出席本次活动的启动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