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网2024年度“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序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杨  2025年11月05日11:07

年初文选在编校阶段时,网站原创频道编辑们正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有原创作者的投稿带有明显的AI创作特征,且为数不少,作为审稿编辑和原创文学网络平台,该怎么办?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置身于一个多元、复杂且具有无限生长空间甚至充满挑战的文学现场。一方面,2025年春节前,在以往技术基础上问世的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展示出来的“创造的力量”,令人好奇、怀疑、震荡,一时在文学界激起万千波澜。人们围绕AI在人文学包括文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并积极尝试使用AI辅助创作,这可以说是年初文学界的热点问题和现象,当然也在网站的原创频道有所反映。

另一方面,兴起于2024年的“新大众文艺”浪潮也奏出澎湃之声。我们看到更多普通劳动者,面对真实的生活,选择拿起手中的笔,以自然素朴的创作方式记录下对生活的体认、经验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创作,经由新媒体、文学期刊、出版等不同方式广泛传播,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回应,显示出与文学发生联系的群体之广、人数之多,显示出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显示出文学的力量之温柔与强劲。

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不乏来自各行各业、各年龄段,拥有各自独特人生经历的创作者,作品被《灯盏2024: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原创作品选》收录的39位作者就是代表。消防设施操作员陈伟芳笔下的异乡人,“面目普通得像一枚落叶,消失在车轮滚滚的城市中”,也会在等公交时伴着天空最亮的星望月思乡;中学物理教师常金龙喜读文史、喜欢写作,在一方阁楼听风听雨,仰望星空;“00后”研究生许焕的小说如同木刻版画一般印刻出平原村庄的粗粝生猛;坦次的小说和她的摄影作品一样,充满艺术的梦幻感,令人对这位创作者心生好奇……这些作者的涌现,每年新老“周星”在文轩的相聚,让网站原创频道的同事们不断有偶遇和重逢的欣喜,也不断提醒我们看到原创频道这个平台的力量,从而对我们的作者和作品抱有更高的期待,也应该尽力为各位作者在写作之路上行稳致远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因此,在2024年,经过讨论,我们在“本周之星”这一栏目的基础上,开设了“星人物”“星回声”两个新栏目。“星人物”以访谈形式,选择有代表性的“周星”作者,将他们的故事细细讲给更多人听;“星回声”则关注和呼应审稿编辑发现的普遍性创作问题和作者创作难点,每期聚焦一个创作话题,邀请作家、编辑作答,提供经验建议,启发创作。而在年度圆桌,则可总览一年来原创频道作品的风格、趋势,面对真诚创作者的编辑心声,以及原创频道作者们的心里话。当编辑们说出“每一个写作者的故事都值得被挖掘和书写”,当作者们说出栏目的设立“对基层写作者的成长帮助很大,非常重要”的时候,大地上的灯盏因文学的共鸣又一次被点亮。

值得一提的是,新年刚过,由原创编辑策划执笔的《这是一份退稿说明书》经中国作家网微信公众号发表后,很快有了八万多阅读量,并被多家文学期刊转载,这篇《退稿说明书》固然直击了很多创作和投稿中的作者、编辑时时面对的“痛点”,它的广泛传播更是说明了广大有志于文学的人们对于提升创作能力,奋力攀登的热切渴望。

回到开头的话题,用AI创作的机械僵硬的作品投稿固然令人困扰,我们自己写出面目同一或套路化的作品也很可怕。拥抱AI探索新形式也好,固守传统也好,我们更需要的还是带有创作者强烈主体性和个人经验、情感体验,带着作为独特个体温度、眼光和心智的作品。我们可以对未来抱有开放的心态,但不要轻易让渡创作、表达,也不要轻易放弃对于世界、现实和自己内心的观察和求索的权利。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愿意和葆有文学创作初心的作者一道,为精进创作,写出心灵之深和时代之广的优秀作品做出努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网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