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来首博,看一场“含金量”很高的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邹雅婷  2025年11月04日08:10

吐蕃骑射武士形饰牌。

杜建坡摄

由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黄金缕——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日前亮相首博。展览甄选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珍藏的金器精品170余件(套),时间跨度自公元前15世纪至明代,生动展示了中国黄金工艺3000多年的辉煌成就。

展览以“黄金如缕,互鉴为桥”为主题,系统梳理黄金在欧亚草原、中原地区、青藏高原等地的生产、使用与传播历程,折射出中西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介绍,作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这批金器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明交流史。这些展品均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亮相,部分为全球范围内首次展出。展品类型涵盖首饰、腰带饰件、车马饰、礼仪用具等,造型各异、工艺精湛。

展览按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兴起:草原与早期中国”展现了金器从欧亚草原传入中国的历程,商周至汉代贵族逐渐接受黄金饰品,形成中原与草原之间频繁互动的物质纽带。

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3世纪的喇叭口金饰,见证了黄金工艺从欧亚大陆西端向东传播的轨迹。战国至汉代的卷曲动物纹饰牌,呈现了草原游牧民族独特的动物纹艺术风格。

首都博物馆策展人赵婧介绍,璜形项饰在欧亚地区分布广泛,爱尔兰、希腊、俄罗斯等地均有出土这类器物。此次展览中有几件璜形项饰,其中最精美的一件为金镶绿松石材质,年代为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项饰正面刻两只巨鸟,鸟头在项饰两端,眼睛镶嵌绿松石,绿松石嵌入预留的凹槽中,而非通过包镶与器物相连,这与哈萨克斯坦东部希力克提墓地出土的文物工艺相似。

北魏摩羯人物金索坠饰由扣、链、坠子三部分组成,链与下方坠子以金钉固定。坠子尤为精美,正中为一人形,额上开有一孔,形如“天眼”。人物大肚前挺,双手抱摩羯鱼尾。两条摩羯鱼张开大口,吞含左右的链子。人物下部有一活扣,连接十字花形坠饰,坠饰上镶嵌红、蓝、绿宝石,为金灿灿的项链增添了珠光宝气。据专家考证,坠饰上的双摩羯人物纹,在公元2—3世纪阿富汗贵霜王朝的饰物上可以看到。

第二部分“碰撞:唐与吐蕃”呈现唐代开放包容的格局下,黄金工艺与吐蕃等西部文化的交流碰撞。

唐代凤鸟鸳鸯衔花枝形冠饰由凤形饰和3块饰片组成,原为附于冠上的装饰。凤的身体以两块锤揲的金片合成,翅膀和尾部则以镂空的金片制成,缀以绿松石、红玛瑙、青蓝琉璃等,绚烂夺目。其余3块饰片均饰缠枝花纹,装饰手法与凤形饰相同,较小的两片还镶嵌贝母鸳鸯。赵婧介绍,唐高祖五代孙李倕(736年卒)入葬时佩戴的冠饰与这组冠饰的装配方法类似。

吐蕃骑射武士形饰牌造型威武,动感十足,格外引人注目。骑者缠头巾,头巾下方两条发辫随风飞舞,双目圆瞪,嘴下有浓密的络腮胡须;身穿紧身三角形大翻领长袍,双手拉弓欲射,腰部系带,其上垂挂箭囊,腰后露出刀柄。马尾打有结扣,杏叶凌空飞动,气势撼人。金饰牌背面残存带黑漆皮的薄木片,上面有金钉将饰牌与木片定缀在一起,可知此饰牌原来应为某件木质器皿上的装饰物。“这件饰牌的造型受到西亚萨珊王朝金银器上的帝王狩猎图影响,而骑士的装束却是吐蕃风格,体现了文化的交融。”赵婧说,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了相似的骑射形金饰片,亦为吐蕃时期的器物。

第三部分“融合:辽宋至明”通过辽、宋、元、明时期的精美金器,展现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格局。

辽代双凤戏珠纹卷云冠由16片形状如云朵的镂空金属片连缀拼合而成,上面还有22枚鎏金圆片,饰有菊花、鹦鹉、雁、飞鸟、太极图案,其纹饰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元素。

宋代云凤形簪由锤揲、镂空、卷边等工艺制成,簪首处有一对凤鸟翩然欲飞。凤鸟的身体、翅膀与花卉部分由两块银片制成,再通过卷边合成,然后用银丝制作出凤鸟背部的螺旋,最后连接于鎏金簪脚。这对凤簪造型与辽代凤簪相似,却以中原流行的工艺制作,反映了这一时期南北饰物渐趋相似的趋势。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