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童年及其文学创新表达 ——新童年与当代儿童文学艺术发展交流会暨2025年浙江儿童文学年度工作会议综述

11月1-2日,新童年与当代儿童文学艺术发展交流会暨2025年浙江儿童文学年度工作会议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办,聚焦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发展议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方卫平、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汤汤、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其南等出席会议。
汤汤在致辞中指出,浙江儿童文学有着悠久、温暖的传统,老、中、青各代作家前后承继,相扶相守。今年浙江有两位作家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青年作家展现了引人注目的创作风采和潜力,尤其令人期待、欣喜。
吴其南、汤汤、赵霞、大秀、方卫平先后作会议专题报告。
吴其南在题为《童年不会消逝》的报告中,细致探讨了美国传媒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的“童年消逝”理论,分析了该理论论证的“裂隙”,进而提出关于“童年到底是怎样生成的”“现代传媒对儿童存在的意义”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他指出,文化意义上的童年虽然是建构的产物,却也不能完全脱离生物意义上的童年而存在,而生物学意义上的童年是永在的。基于这一生物学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现代儿童的生存、生活方式与成人区别开来,现代童年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因此,在当代社会,童年不会简单地消逝,但会改变它在人们观念中的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孩子的游戏、学习、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都发生了变化,童年也就相应地发生形态上的变化。同时,尽管童年不会消逝,但它和成人之间没有很绝然的界限。他认为,现代大众传媒等对当今童年的生成和存在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引起更深入的关注。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真正触动心灵,并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中留下持久的回响?汤汤以《这些作品为什么触动心灵》为题,结合自身的阅读与创作体验,为我们揭示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它们或在题材与构思上令人惊艳,或在日常书写中蕴含深意,但无一例外,都在细微之处展现了文学的精妙与美感。“若没有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没有对语言反复的锤炼,没有在细微处呈现真实的功夫,任何宏大的主题与奇巧的构思,都可能沦为空中楼阁。”她重点剖析了三部小说:《鱼》《老师,水缸破了》和《战地厨子和半个小兵》,认为这些作品真正沉入了生活深处,于细微处见真章,是真正触动心灵、余味悠长的佳作。
浙江省作协儿委会主任赵霞的报告以《文学真诚与儿童小说之难》为题,认为对于儿童小说而言,达成深刻的文学真诚尤为困难,在当下的创作中,叙事常常在不自觉中“失真”,偏离了真诚的轨道。藉由剖析“规训叙事”“讲演叙事”“惯性叙事”等典型的叙事失真形态,她提出,一种深刻的文学真诚,要求写作者打破成人的优越感,重新思考儿童小说该如何运用语言、如何书写儿童、如何呈现世界。“我们经由真诚,通往真实。”唯有通过真诚的自我剖析与对儿童的平等尊重,写作者才能穿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隔膜,无限逼近童年的深刻真实,创作出不仅在初衷上、更在完整的叙事实践中都无愧于“真诚”二字的杰出作品。
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大秀在《个人成长与地域文化创作》的报告中,以其鲜明的创作路径提供了一种深具启示的创作范式:将个人独特的成长经验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相结合,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这条道路,不仅赋予了作品不可复制的个性与差异,也使其承载了更为深沉的文化分量与情感厚度。从个人生命史中汲取情感的温度,从地域文化中获取精神的底蕴和叙事的质感,大秀认为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书写个体的微光,更能通过这微光,映照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深沉而辽阔的文化图景。这条“根植沃土”的创作道路,提醒着每一位创作者:回望来路,深入生活,方能写出既打动人心,又承载文化分量的坚实作品。
方卫平在题为《儿童文学的面目》的报告中以“面目”一词来审视儿童小说的艺术肌理:在数量庞大的作品背后,要关注儿童文学的艺术面貌是否足够天真、朴拙,语言是否足够生活化,以此重塑儿童文学的艺术正当性。方卫平的批评,并非否定文学风格的多样性,而是针对那种弥漫于创作中的、习焉不察的惯性惰性。他呼吁作家从出版的狂欢中沉静下来,用心琢磨语言的滋味,精心构筑作品的肌理。唯有如此,儿童文学才能洗去浮华,展现出其应有的、纯正而鲜活的“面目”,从而真正与这个时代的儿童读者建立起深刻而真诚的审美对话。
随后,会议围绕“浙江儿童文学创作评论专题交流”与“作家编辑对谈:看见生活,看见童年”两个话题单元,开展进一步研讨。
张婴音、毛芦芦、王路、叶萍、陈天中、陈巧莉、巩春林、何晓宁、王轲玮、熊威、陆利芳、俞龙飞、范典、肖米、王禹微等作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围绕儿童文学创作、传播与时代变革,分享了各自在写作实践、题材选择与地域文化表达等方面的思考,探讨了深入生活调研、跨题材融合以及主题出版背景下的艺术突破路径。同时,围绕AI时代的创作反思与应对,科幻作家赵海虹认为应善用AI工具,但须保持批判性判断,追求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与语言的独特性,是抵御同质化的关键。
余闲、孙亚敏、郑春霞、王晶、吴正阳等作家、评论者围绕多位浙江儿童文学作家的新作品展开点评与讨论,聚焦作品的主题表达、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细节及社会背景的真实性,从创作真实性、儿童心理刻画、教育意义与文学性的平衡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青年评论者汪芦川针对抗战题材儿童文学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指出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推动了抗战题材创作热潮,作品呈现规模化、系列化趋势,涵盖正面战场、孤岛背景、根据地生活等多种视角。
王宜清、楼倩、徐洁、黄晨屿、王漪等与会的儿童文学编辑则结合自身编辑经验,认为应警惕少儿主题出版的“架空式写作”,提出真实互动、情感共鸣与参与式书写的重要性,强调编辑与作者建立深度沟通,并倡导浙江儿童文学应加强“在地性”书写,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题材,打造具有地方基因又具普遍共鸣的优秀作品。
赵霞在总结中呼吁,创作者要贴近童年,以真诚与责任感,在变动的时代持续探索儿童文学的真实与多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