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辽宁网络作家可着力书写辽宁新时代“六地”
来源:沈阳晚报 | 盖云飞  2025年11月04日09:08

日前,辽宁省作协在沈阳举办“网络文学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交流活动,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贺绍俊,中华文学基金会监事、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马季,山东大学文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桫椤,辽宁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文学院院长张祖立,辽宁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人选张恒军等30余人参加座谈交流。与会专家围绕网络文学创作要避免主题先行、创新写作手法、对新大众文艺内容更加包容、网络文学IP转化以及与短剧间的关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网络文学是“新三样”中的基础

何弘指出,当前,网文、网剧、网游等文化“新三样”不仅深受国内大众的喜爱,也点燃了海外受众的热情,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互联网时代一道亮丽的世界文化景观。“新三样”中,网络文学处于基础地位,它的文本是动态的,赋予新大众文艺新的内涵,具有大众互动、共读的特点,这种“新”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文学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为网剧、网游提供了大量IP,构建了其共同的叙事逻辑。网络文学塑造了文学新的可能、新的形态,是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提供的一种中国方案。

贺绍俊认为,网络文学具有革命性。传统文学是文字语言静态式的欣赏,是典型的阅读,而网络文学是浏览,是动态式的欣赏。时代性是新大众文艺之“新”的核心内涵。这个“新”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新大众,强调我们要面对新一代的阅读者、接受者,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与网络文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拥有全新审美趣味、消费习惯和参与感。另一面指新的大众文艺,强调高科技对大众文艺的影响。中国的网络文学从诞生起就是以大众文艺的形态出现的,是其最广阔的“试验田”。网络文学所形成的爽感美学和叙事语法造就了新大众的审美情趣,网络文学催生的玄幻、穿越、仙侠等精细化的类型也造就了新大众以特定需求而组成特定的趣味情景,它是新大众文艺的龙头。

网络文学蕴含着对本体的追求

在桫椤看来,网络文学革新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艺,启发了新大众文艺这个概念。网络文学最先吸引大批网络读者在网络空间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活,网络是构成新大众文艺的基础条件。网络文学具备新大众文艺应有的典型特质,拥有超大规模的读者基础、海量的作品生产、持续的市场活力,形成了新的生产机制。在这一场景中,传统文学中的读者问题被置换成了文艺当中的审美性和大众性问题。网络文学具有动态性、大众写作、读者与作者身份融合的特征,动态性的存在使网络文学形成了活态化的文学场域,蕴含着对文学本体性的追求。

在马季看来,新大众文艺不是单一门类的单打独斗,而是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系统作战,主要应该从四个特点上去解读:一是融合跨界。文学与游戏、动漫等产生关联,打破了门类界限,网络文学IP覆盖多种艺术门类,形成IP联动;二是大众主体。区别于创作者主导的传统文学形式,大众具有充分选择权,同一部作品可以选择不同艺术形式进行阅读,且IP深度交流,多渠道传播,更接地气,形成创作者与大众共创的逻辑;三是精品化探索。从数量繁荣到质量提升,在大众喜闻乐见基础上跳出浅层表达;四是新大众文艺的价值不能简单归纳到通俗文学范畴,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更接近大众、形式更加灵活,并在传播上实现了跨媒体、跨国界的重大飞跃。

辽宁新时代“六地”是叙事方向

张祖立认为,新大众文艺尽管诞生发展于网络,但它具有很强的承继性、开放性,链接着通俗文学、古典文学、大众文艺、外国现代文学文艺、严肃或精英文学。作为新大众文艺的生力军,网络文学不应简单被视为通俗类文艺,网络作家要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牵动网络文艺整体提升水平,担负更多社会使命。辽宁乃至全国现有的许多主流作家大多熟悉乡土叙事,在城市书写方面积累不够,网络作家应该以最初的勇猛的原创精神,积极探索和表现这一领域。辽宁新时代“六地”内涵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和城市性、工业性,在这方面,辽宁网络作家应该有所作为。一些网络作家积极写现实,这是好事,但所用的表现方法或者呈现的文本特点,接近20世纪80年代的写作,这需要总结和反思。

张恒军表示,本次座谈交流不仅为辽宁网络文学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新时代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理支撑。辽宁省作协将引领全省网络作家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学精品,推动作品转化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共同推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