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蓝诗集《物之初》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共话当代诗歌的多元探索
10月31日,伽蓝诗集《物之初》研讨会在北京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北京作家协会主办,北京出版集团、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承办。北京作家协会秘书长史燕明主持会议,北京作协理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西渡担任学术主持。

伽蓝诗集《物之初》研讨会现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教授敬文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瓒,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周伟驰,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师力斌,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冷霜,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研究员王东东,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颜炼军,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光昕,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海鹏,北京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德领,诗人、《方圆》杂志社执行主编邰筐,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博士后王彻之,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康俊,北京作协理事、《物之初》作者伽蓝,出版方代表北京作协理事、《十月》杂志社副主编谷禾,《物之初》责编、《十月》杂志社编辑江汀出席研讨会。

《物之初》
伽蓝著 北京出版社
《物之初》是诗人伽蓝的最新诗集。全书以作者近五年诗作为主体,共分为五辑。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物之初》精神内涵、诗歌技艺、语言特色,以及伽蓝的创作与当代诗歌既疏离又关联的关系,展开了深入交流。
自然与历史交融的多元视野
谷禾表示,伽蓝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北京诗人,其诗作虽根植于门头沟山区的自然生活,却在保持沉潜、朴素风格的同时,展现出开阔的视野。诗集通过“往还”“与山居”“在人间”“自书帖”五个部分,系统呈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多元观照,体现了其从土地教育、儿童反哺和诗歌启蒙中获得的三种生命经验。
姜涛感慨道,伽蓝新作《物之初》展现出更为精进的创作状态,在语言锤炼和事物观察上较前作《磨镜记》更进一步,称其“语言如光束照亮事物内在奥秘”。同时,他注意到诗集“自书帖”等辑在题材上的拓展,体现了伽蓝向历史书写领域的转进,彰显了伽蓝的创作抱负。
敬文东认为伽蓝创作量大且能在稳中求进、有所变化。他结合卡西尔“艺术是对形式的欣赏”与伊格尔顿对文学修辞性的强调,聚焦伽蓝诗歌的口吻变化,指出从《加冕礼》到《物之初》,伽蓝的语调不断趋向轻柔、清澈,形成了一种“男性温柔”的口吻。这种发声方式体现出对万物的悲悯态度,既是对现代汉语“真”的伦理的回归,也暗合了古汉语“诚”的美学追求。
《物之初》展现了伽蓝诗歌创作中难得的均衡与稳健。张桃洲认为,诗集通过五个精心编排的辑目,呈现出诗人对自然、社会、历史的多维观照。伽蓝对诗的思考均出自本心,是从创作实践中提炼而来,可称“自然之子”,其诗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且处理自然有不同层次,既是往返交融的经验载体,又是生存氛围的营造者,更是审视社会现实的精神力量,期待诗人未来能写出更具厚度与深度的作品。
伽蓝以“异乡人”的视角观照自然和社会,完成了具有成熟风格的诗歌书写。在周瓒看来,尽管诗人长期扎根门头沟,却拥有深广的视野,以独特的他者视角,在沉静克制的抒情风格中构建出与众不同的诗歌世界。她特别指出伽蓝诗歌的双重路径:一方面通过“物之初”的创作理念,剥离文化印记而直抵事物本源;另一方面则向历史与现实敞开,在《自书帖》等作品中展现出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深入观察。
周伟驰指出,伽蓝诗歌在精妙的语言锤炼中展现出独特魅力,其诗句如“一枚松针缝补一份平静”等,既显炼句功力,又融入了生活与性格。他特别赞赏《两只羊》中物我交融的写作境界,以及《咏怀——仿李贺》等历史题材诗作中对典故的深层化用。在《春祭》《怎样想念自己的母亲》等作品中,诗人将个人生命体验升华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诗篇,展现出深厚的情感力量。这些创作实践标志着诗人在艺术上的重要突破。
冷霜则认为《物之初》中的诗作相对于伽蓝此前的诗,题材上更为多样,很多诗中显露的元诗因素虽在当代诗中常见却独具特色,语言精炼且融合口语与书面语,有“健康的语言血色”,日常经验与想象互为经纬,少有现代主义诗学教条化带来的幽闭感。伽蓝写作位置特殊,处于城与乡、知识教育与自然教育之间,他的写作既生成于京郊的土地,又具有浓厚的“燕赵气息”,也带有类似“京派”文学的亲近乡野、重抒情、追求生命本真的特质。江汀表示,伽蓝的诗歌文本具有难得的“干净”特质,编辑过程中几乎无需修改。江汀特别认同冷霜对伽蓝“燕赵诗人”的定位,认为他在细微事物书写中蕴含着慷慨气度,其物性观照与当代物哲学理论形成深层对话。
王东东将伽蓝视为“乡村博物学家”,认为其诗歌承续了“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的古典传统,同时展现出卡夫卡式笔下乡村知识分子奇异的观察视角。颜炼军认为,《物之初》拓展了伽蓝对咏物和大地诗学的探索,他对“马”这一母题的多维度书写堪称典型。他特别指出诗人具有对“瞬间感觉的爆破能力”,能以细微观察和精微体悟展现情感和想象的复杂层次,许多诗里显示出激越而深情的动人特质。在一些实验型作品中,伽蓝大胆将中外诗歌母题融合,铸就了既具跨文化视野,又保持汉语本色的抒情风格。
现代社会的“守山人”
张光昕认为,《物之初》的书名蕴含着深刻的诗学意图,伽蓝通过构建“物的词典”,在当代田园诗写作泛滥的语境中保持了一种可贵的“山民世界观”。他特别指出,伽蓝以二十余年的坚持形成了对物的独特沉浸与照护,这种时间长度赋予其创作不可替代的质地。
在李海鹏看来,伽蓝诗歌中强烈的“元诗意识”呈现出史蒂文斯式的秩序建构,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中心化方法转化为蕴含伦理力量的诗歌实践。他特别分析了“磨镜”这一创作隐喻,认为诗人通过肉身的磨砺使诗性得以显现,这种带着痛感的自我剖析使其作品超越语言游戏。在万物书写方面,伽蓝建立起“卑微即是宏伟”的诗学逻辑,通过小物象承载宇宙能量,形成独具特色的“卑微泛神论”。
王德领认为伽蓝的诗歌在感性与理性间达成精妙平衡,赋予日常经验以诗性光芒,已建立起独具个性的诗歌体系。他特别指出诗人通过《云谈》等诗论展现出对诗歌本质的深刻理解,在《白菜》等作品中以最简洁的语言抵达最动人的诗意。他期待伽蓝在历史题材和长诗创作上实现更大突破。
邰筐则提出了伽蓝具有一种将故乡当作异乡书写的独特视角。伽蓝如同现代社会的“守山人”,以其固执的坚守为即将消逝的事物重新命名,展现出为时代存照的诗学抱负。王彻之也表示,伽蓝诗歌在平静克制的抒情基调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审视。在肯定诗人创作成就的同时,他也建议伽蓝在诗歌密度和结构平衡上作进一步探索,打破过于工整的对称形式,释放更深层的诗性能量。
康俊从“幸福诗学”的角度解读伽蓝诗歌,认为其通过“太阳”“上升”等核心意象构建出积极明亮的诗歌世界。她指出诗人以“树根”隐喻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想象,在机械化的现代社会中重构了有机的诗学体系。
师力斌表示,伽蓝的诗歌在节奏把控和形式探索上都展现出深厚功力。他认为伽蓝作品喻体多源自门头沟的山川草木,勾连城市事物、现代经验,空间和视野开阔。诗集有大量格言式的金句,展示了诗人的哲学修养与思辨能力。在肯定伽蓝创作成就的同时,师力斌提出当代诗歌也应该增强“行动感”与空间流动性,期待伽蓝未来创作能更开阔。
西渡认为,伽蓝的创作既深植当代诗歌脉络,又保持着珍贵的独立性。作为山居者和教育工作者,伽蓝以亲历者视角呈现的经验具有真切的现实痛感,其“物化”的观照方式激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珍贵传统,在作品中实现了物我同在的诗意境界。

《物之初》作者伽蓝
伽蓝回顾了30年前在山区对诗歌产生兴趣,2004年开始写诗,二十多年来写作从自然生发转向自觉实践的过程;分享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农忙经历,后来的灵山生活及小学教育工作经验,称这些均成为创作重要资源。他说,写作是自己独自面对世界的偏僻路。他表示,将带着各位专家的启示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争取自我完善与超越,写出更好作品。

与会人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