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习连推两部报告文学 大国工匠与最美科技工作者炼成记
日前,作家周习在报告文学创作方面“花开并蒂”,聚焦大国工匠与最美科技工作者,相继推出《潘从明用心铸就“炼金”传奇》与《电波玫瑰陈章》两部作品。她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称她为了了解支撑大国工匠科技创新的源泉在哪里,走遍了潘从明的工作生活成长环境。同时她要给读者呈现出有血有肉、生活中触手学习到的平民模范人物形象。
创作:
刨根问底
写出大国工匠的成长环境
《潘从明用心铸就“炼金”传奇》是“大国工匠人物传”丛书,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周习称,2024年3月,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潘从明获选。“因为他是提炼贵金属的,我又长期深耕自然资源方面的文学创作,对于矿产行业比较熟悉。所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就派我到甘肃金昌市的金川集团采访潘从明。”
潘从明最早是金川公司技校毕业的一线工人。后来他担任班长,带领团队历经数万次反复试验,掌握了溶液颜色判断提纯程度和工艺问题的本领,凭借其在贵金属冶炼领域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会将这么重量级的人物采访交给我,一开始我还是有些为难情绪的,在采访方面有些畏惧。为此提前恶补贵金属专业知识,然后深入金昌镍矿车间,采访潘从明,以及他的家人、周围的同事,全方位了解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周习说道。
她还透露,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她想到潘从明的家乡去看看,那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她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环境培养出这位有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大国工匠。“但是出乎我的意料,潘从明非常抗拒,他说此前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到他的家乡采访。再者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兄弟姐妹全都在金昌城里住,老家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界处,非常荒凉,没啥可逛的。”周习称,她就是想要刨根问底,写出他成长的真实环境。
最终,潘从明被周习的这份真诚打动,让他徒弟开着车,载着他和周习一起去了他的老家民勤县。周习看到潘从明的老屋房顶塌了,土掉到炕上。塑料纸吊顶一溜一溜地往下耷拉着。“除此,屋内家具摆设还是比较整齐的,看得出来这一家人的生活素养还是比较高的。”周习坦言道,时值冬季,民勤县北风呼啸,黄沙漫天,潘从明怕她看不习惯这么荒凉的风景,但她一句,“这黄色是黄金的颜色,沙子下面是珍贵的矿藏”,缓解了潘从明的尴尬。
打“外围战”
了解他创新的源泉在哪里
潘从明以前从金昌镍矿渣里提取铂族贵金属,如今在废弃的汽车里提取贵金属,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贵金属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其核心提取工艺基本处于保密状态,国外同行又对核心技术实施技术封锁,导致贵金属全萃取工艺自研究以来流程一直不完善,十几年间几乎毫无进展,相关设备一直搁置。对此,潘从明克服各种困难,“点石成金”写下80多万字的笔记,归纳出60多种可用于提纯的化学试剂,总结出800多个涉及贵金属冶炼工艺的化学方程式,被作为贵金属精炼工的培训教材。
“他不会唱歌、跳舞,钻研科学是他最大的乐趣。他说,技术没有止境,创新永远在路上。他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贵金属冶炼事业。”周习坦言,潘从明的劳模精神感染着她。为了写好他,她采取打“外围战”的方式,走遍了金昌市的山川河流。“潘从明能够成为大国工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定是有与众不同的理念在里头,我必须走遍他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知道支撑他科研创新的源泉在哪里。”
评论:
深扎生活
刻画真实可信科学家形象
周习的另一部报告文学《电波玫瑰陈章》被收录进学习出版社出版的《最美科技工作者故事汇》里。这是她对年轻的女科学家陈章在南京一家军工单位搞科研的心路历程真实记录。
时值5月,南京城到处是鲜花,在这春意盎然的时节,周习见到了陈章,“她一头短发,显得很干练,圆圆的脸蛋,非常地端庄。她身着工作服,走起路来脚步生风。”周习称,初次见面,陈章就给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周习还发现陈章在工作中善于发扬科学民主作风,听取民意,将合作单位一些中肯的建议意见转化为科研创新的动力。
文学评论家冯英木读了周习的这部作品后称,她笔下的陈章“一头承担的是祖国大业,一头是为家庭传宗接代,这都是人生大事。”家庭与职场的双重焦虑困扰着陈章,丈夫在外地工作,晚上兀自抱着幼儿睡觉,每晚只睡两个小时,白天还要强打精神工作。来回上下班20多公里,全凭电动车代步,为了节省时间陈章先把乳奶挤好放家里哺育儿子,而后全身心投入科研……在冯英木看来,所有这些心灵的描绘与刻画,都是周习深扎生活,以朴实细腻的笔调赋予陈章最深情最真挚的抒发,使一个真实可信、活生生的新时代女性科学家的形象走进读者心里,如此鲜活而动人。
冯英木还发现,周习从一个点勾勒出英雄群芳谱。她没有单一地描写“女科学家陈章”,而是以她为灵魂主线把笔触放射到陈章这个英雄的团队,这样才使陈章这个人物血肉丰满。比如,写了她的父母、丈夫、老师、校长的牵挂与关爱,还有公司党委书记、师傅、同事屈永、张松、张军、王兴波及陈章所崇拜的先哲名家,不仅有心理矛盾的冲突和焦虑纠结的碰撞,更有坚定坚持和向“科研高峰”攀登的精神张扬,这些看似芸芸众生,却把陈章这个人物及其心路历程刻画并映衬得鲜活鲜亮、树得起、立得住,可爱可亲可敬。
体悟:
关注民生
未来将创作乡村文旅题材
谈及对报告文学的理解与创作计划,周习称,她目前正在深入学习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精神。10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这场会议,是新时代以来第一次以中国作协名义召开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创作的专门会议。“我被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为会议所作的主旨报告里的这句话打动,‘阅读一部报告文学,即是与作者签订了‘真实性’契约。”周习认为,作为报告文学创作者,要牢牢把握住“真实”两字,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但不是拔高,不能将英雄人物神圣化,而是要给读者呈现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有烟火气息的平民英雄形象。“要让大家可以触手学习到身边的模范人物,而不是距离生活很遥远,无法学习的那种。”
在周习看来,会议主旨报告还肯定了报告文学在新时代的作用,属于文学界的大国重器,能够展现新时代的国家决策和社会变革。离开报告文学无法展示这么宏大的主题。同时这种文体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报告文学,它应该还包括纪实文学。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新大众文艺时代,还要注意报告文学向其他艺术形式“取经”,以此丰富表现手法,赢得时下读者的关注阅读。
周习还表示,这次会议还为她未来的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即深入基层时刻关注社会民生主题。她下一部报告文学将关注乡村文旅题材,书写新时代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