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水利文化遗产不可忽视
来源:光明日报 | 许金华  2025年11月03日09:15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治国必先治水,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盛至关重要。从大禹治水肇始,华夏民族在水旱相搏中磨砺出非凡智慧,缔造了诸多水利工程,孕育形成了丰富的水利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秉承中华民族治水、用水的优良传统,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中华民族水利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色水利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在高度重视治水事业、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将水利遗产的保护、传承提高到文化兴国的新高度。国家文旅部门和水利部门对水利遗产的整理、保护皆采取了相关行动、实施了具体措施。2022年,水利部组织开展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评选,最终确定了50处拥有红色资源的水利风景区入选;2023年水利部又组织“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评选,全国共评出117项水利工程,“红井”“裴庄渠(幸福渠)”“雪枫堤”等12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程和“红旗渠”“官厅水库”等37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程入围……这些专项评选的开展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水利工程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水利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为红色水利文化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

随着红色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持续推进,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亦不断显现。在数量上,红色水利工程仍有一定数量未被列入各类保护名录。在保护效果上,有的水利工程及遗存因时间久远、自然侵蚀、识别保护未及时有效跟进,正面临坍塌、淤塞的风险;有的虽已开展了初期识别登记但又存在维护资金及技术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致使后期的整理、保护难以为继。而对水利工程遗产所衍生的非物质文化传承而言,则面临着更多技术性难题,例如,掌握传统水利勘测、施工、维修技艺的工匠日益减少,口传心授的链条濒临断裂;与水相关的仪式、节庆、管理制度等文化习俗,在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亟待系统记录与活态传承。

保护好、传承好红色水利文化遗产,是一项关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工程,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构建系统性、科学化的保护传承体系。为此,应进一步开展全国性红色水利文化遗产专项普查与深度调查,建立全面、准确、动态更新的国家与地方分级名录数据库,并将名录工程的保护全面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积极构建协同保障长效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保护责任、程序与罚则,建立由水利部门牵头,文物、文旅、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规划衔接、信息共享、执法联动。持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同时探索设立红色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益捐赠、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充分鼓励社会参与,建立水利遗产保护专家智库,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支持红色水利遗产地社区、民间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保护管理、监督与解说服务。

红色水利文化是我们党治国治水艰辛历程和辉煌奋斗的具体见证,是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红色水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对于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意义。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汇聚各方力量,激活红色水利遗产中蕴藏的蓬勃伟力,使其承载的智慧之光与精神之火,照亮新时代治水兴水、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伟大征程。

(作者:许金华,系江西水利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