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内容为王落在实处 ——二○二五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2025年10月31日09:47

10月28日至2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举行。

作为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最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盛会,本届大会在首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全面升级,以“1+1+10+6+N”为活动框架,精心策划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1场精品之夜、10场平行论坛、6场文艺沙龙和若干场配套活动,打造集权威发布、行业引领、精品展示、人才培育、产业对接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优质文学作品助推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学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重要母本和内容源头。”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表示,茅盾文学奖53部获奖作品中,34部已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占比三分之二。近年来,文学与影视互动更加密切,刘慈欣《三体》、李娟《我的阿勒泰》等改编剧,屡屡刷新收视纪录。网络文学异军突起,IP改编成为视听行业热点,2024年网络文学影视剧授权300余部,微短剧1600余部,漫画400部,动画80部。文学赋予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深度文化内涵。他谈到,近些年,中国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呈现四大发展趋势:一是反映时代变化,回应时代关切;二是传承文化血脉,书写民族精神;三是创新艺术手法,探索多元表达;四是顺应数智技术,丰富叙事类型。文学向视听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再创造过程。不同艺术样式之间,存在着形式和逻辑的巨大差异。如何在成功的审美文本之上,克服转译的困难,实现优质的视听转化,是行业发展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课题。展望“十五五”,中国作协将与国家广电总局聚焦重大题材、重大项目,推出更多反映时代气象、满足人民需求的文艺精品。中国作协将引导作家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力量、有筋骨的文学精品,提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文化深度和审美内涵。

导演孔笙形象地将影视作品比做一棵树,剧本就是它的根。“对导演来说,一个剧本只讲故事是不够的。我们读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不该是多余的。”在他看来,只有当编剧和导演的理解、情感产生合力,一部作品才是完整的。“在《山海情》中,荒原上的日升日落反复出现。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是水花推着板车、带着家人奔向未知的艰辛;是她与得福在村外重逢时的感动;是孩子们以为自己能跑出大山的兴奋;也是得福望着沟壑里的村落,暗暗立下的决心。当导演读懂了这种表达,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拍摄,画面就有了生命,哪怕是一个空镜,湛蓝的天空、流淌的小溪、摇曳的树枝,都是情感的传递。好剧本就像树根,根扎得越深,树干就越挺拔。”

好剧本是影视创作价值飞跃的关键所在

随着影视行业加快迈向“剧本中心制”,剧本的价值被重新认识。从业者普遍认为,唯有坚持讲好故事、讲好的故事,才能让作品具备穿透时代的生命力,引领整个行业向更加精品化、多样化的方向蓬勃发展。在大会期间举办的“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剧集沙龙上,编剧们分享了他们对于好剧本和好故事的思考。

《黄雀》编剧王小枪认为,原创的魅力在于未知性,如果创作者可以给观众提供超出想象的更高期待,一定会收获更好的效果。《沉默的荣耀》编剧卢敏认为,写故事首先要塑造好人物,必须先让观众爱上这些人。人物写好了,戏就有了根基和出发点,同人物性格相匹配的情节、细节才是有用的。《生万物》编剧王贺分享了如何从文学走向影视的创作感悟。她以小说《缱绻与决绝》的改编为例谈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小说主题——人和土地的深情深深植入脑海中,然后建构人物、写人物小传,接下来再用影视语言去讲述故事。“文学作品多用独白表现人物内心,是一种向内的表达,而影视则需要用台词等视听元素来呈现,是一种向外的表现方式。”编剧需要正视这种差异,让主题的深度与视听的张力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文字到影像的精彩跃迁。

谈及影视作品如何跨越时代引发全年龄段观众的共鸣,作家、编剧马伯庸表示,创作一定要注重当下性,让现代人理解古人的情怀,找到故事与现代人的连接。作家、编剧伊北结合《六姊妹》的创作经历表示,年代剧的创作既需要还原时代质感,也要给予艺术虚构的空间,在情节编排与故事的趣味性上做努力,这样才能打动更广泛的观众。

对于长剧集的未来趋势,作家、编剧魏风华展望道,保持IP系列长久生命力的秘诀,就是要坚持独特的美学风格。未来长剧集需要更加彰显编剧和导演独特艺术追求的作品,将出现更多“作者式剧集”。

真正的好内容永远拥有市场和观众

随着重温经典频道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批又一批承载时代记忆的经典作品再度回归大众视野,也为影视剧创作如何源源不断出精品、出经典带来了新思考。

由马继红担纲编剧的《彭德怀元帅》《外交风云》入选重温经典片单。《彭德怀元帅》于2015年拍摄、2016年播出,至今已十年之久。《外交风云》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播出至今已有6年。重温经典论坛上,她分享道,正是选择题材的勇气、迎难而上的自信、高标准的坚持最终成就了这两部作品。“无论是《彭德怀元帅》还是《外交风云》,都是具有很大难度和风险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过程犹如滚石上山、逆水行舟。实践证明,创作中遇到难点和风险并不可怕,一旦越过去,难点就会变成亮点,风险就会变成风景。”

凡是能入选“重温经典”的电视剧作品,大抵都有主题鲜明、人物鲜活、故事精彩、制作精良等特点。但是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坚持做到制作精良并非易事。马继红举例谈到:“《彭德怀元帅》的拍摄时间长、人物多、战争场面多、转场多、经费少。拍到后期,经费已经捉襟见肘,而彭德怀视察海防团的戏还没有拍。当时,制片主任告诉我这组戏准备在温州拍,因为横店离温州很近。我没有同意,因为我写的大海是蓝色的,温州的大海是黄色的。彭德怀是唯一一个视察过千里海疆的元帅,这组戏虽然不长,但它是剧中的亮点。”最终,剧组坚持转场至烟台,在蔚蓝的大海边完成了这组戏的拍摄。

重温经典,不是停留在表层的纪念与留恋,而是对艺术精神的再确认。论坛现场还举行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名家文献资料典藏计划”发布仪式,该计划面向全国广播电视领域的杰出艺术家、评论家与学者,通过系统收藏他们的专著、手稿、书信、工作文稿以及影像、音频、照片等体现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历程、创作风貌与学术思想演进的原始资料,让那些成就经典的思想与品格,在典藏中得以代代传承,在岁月中得以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