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戏骨吵架
我上高中时,因为家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专用的首都剧场不远,所以几年间把剧院公演的几乎所有剧目观遍,保留剧目《雷雨》看了不止5遍,剧中的角色和演员,似乎成了我的熟人。
虽然剧院对每个角色都设置了AB角,但我每次观看,有4个角色的演员始终没有变化:胡宗温饰演的四凤,郑榕饰演的周朴园,朱琳饰演的鲁侍萍,李翔饰演的鲁大海。北京人艺于1954年首演《雷雨》,25年后的1979年复排演出,那时我已是中年人了,看到台上的四凤、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居然还是由我少年时就熟悉的胡、郑、朱、李出演,感慨万千。
最令我惊叹的是胡宗温。她生于1922年,1954年演四凤时已经比剧本设定的年龄大了14岁,1979年她已57岁,扮出来竟然和我少年时看到的形象无大差别,演绎起来,更是很快让人忘记了她的实际年龄,使人相信那就是当年曾经活过、爱过、向往过、挣扎过的一个苦命少女。那演技了得!按实际年龄计算,饰演鲁侍萍的朱琳生于1923年、饰演周朴园的郑榕生于1924年,分别比她小一两岁,到1979年,郑、朱二位的实际年龄与角色的设定年龄(50岁出头)倒大体相合。这又反过来令我赞叹,我少年时代在舞台上看到的老头子周朴园、老太太鲁侍萍,饰演者不过是30来岁的年轻人啊!好的演员,能够化掉自己的实际年龄而进入到角色的设定年龄,在舞台上塑造出令观众信服的艺术形象!
1950年,胡宗温在电影《刘胡兰》中扮演英雄,但她没有接着拍电影,而是在1952年加入了刚组建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那时剧院没有自己的演出场地,首演借了大华电影院的场地,胡宗温主演了开门独幕话剧《赵小兰》,成为台柱、元老之一。几十年来,在她塑造的一系列舞台形象中,以《雷雨》中的四凤、《茶馆》中的康顺子、《丹心谱》中的吴愫心最为经典,直到她2015年以93岁高龄谢世,都属于北京人艺。
我在舞台下接触到她是在1986年,那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根据我的长篇小说《钟鼓楼》改编拍摄了8集电视连续剧,在那年代算篇幅最长的剧了。参演的北京人艺的老戏骨中,有比胡宗温还大11岁的叶子(饰海奶奶),胡宗温在剧中饰演荀大娘,那年她64岁,与剧中人物设定的年龄相当,属于本色演出,因此演起来驾轻就熟,几乎每场戏都是一次过。
电视剧录制过程中我几次探班,出于对胡宗温的仰慕,跟她聊起相隔20年在首都剧场看她饰演四凤的特殊感受,赞她为“永恒的四凤”,她笑说:“角色永恒,演员哪能永恒?我是再演不动啦,现在我们院新排的《雷雨》你该看过了吧?一水儿的新演员,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有新角度,演法有新招,我看着高兴!”
胡宗温说自己是“老古董”,对文艺界的新生态不适应,还告诉我说有一次应邀参加一场研讨会,散会后主办方给嘉宾一人发了一套茶具,她没拒绝,把茶具拿回家了,回到家只是对着茶具发笑。我就跟她说:“嗨,我进入文学界这些年,参加笔会呀、研讨会呀、颁奖会呀、新书发布会呀,得的礼品多了去,有次您猜怎么着,给了一个挂墙上的那种电子钟!”她听了笑弯了腰:“哎呀呀,送终!”那正是社会转型期,原来的文艺界纯粹,与商业无关,进入市场经济时期,许多活动有了赞助商,甚至是商业化操作,抱一套茶具回家算什么,有些文艺界人士通过经纪人大大方方地谈出场费。这种变化的好处是盘活了文艺市场,弊端则是出现潜规则,使文学艺术不再那么纯净。在胡宗温的笑声中,我感受到艺术工作者在社会转型期中保持的一份纯洁纯粹、为观众和读者无私奉献的情怀,并且能够自尊、自爱、自律,是多么重要的事!
转瞬到了1993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把我的中篇小说《小墩子》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这个剧云集了当时不少影视明星,如濮存昕、李明启、奚美娟、张光北、高宝宝、梁丹妮等,而担纲女一号小墩子的,则是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岳秀清,那是她第一次参演电视连续剧,凭借着才华和努力,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个剧播出后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中篇电视连续剧三等奖、1993年中国电视金鹰奖。
我同样在录制过程中几次探班。编导沈好放对演员们都很满意,录制进展顺利。但是没想到,一场外景戏卡壳了。剧中胡同杂院城市贫民出身的姑娘小墩子,在社会转型期抓住机遇,经营了一辆卖烤羊肉串的流动餐车,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其间备历艰辛,比如有自称“检疫部门”的人要以羊肉未经检疫事由罚她的款,而小墩子早留心眼,在冰箱里专门留下盖有检疫验讫图章的肉皮,化险为夷。又有自称“车管会”的大妈冲到餐车跟前就破口大骂,试图以来势汹汹逼迫小墩子挪移。有意思的是,那时候若干老戏骨甘当绿叶,来帮衬岳秀清这样的青年演员,如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里坡(主演过电影《回民支队》)客串了自称检疫人士的冷面人,北京人艺的老演员张瞳(主演过话剧《风雪夜归人》,并且刚因出演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而再度走红)则客串一位买羊肉串的老者,只一句台词:“就好这一口!”那年胡宗温71岁,她本着“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的宗旨以及扶植岳秀清的一腔热情,客串那个以势压人的街道大妈。谁知开机后,扮演小墩子的岳秀清却脱戏卡壳,沈好放诧异:“这有什么难演的,吵架你不会吗?”岳秀清坦言,面对着胡宗温,她无法摆脱诸如此类的杂念:这可是老前辈啊,是“刘胡兰”,是剧院元老,是大艺术家,是比自己大45岁的奶奶辈,在剧院一贯温柔敦厚、蔼然可亲、人见人敬……怎么能跟她对吵啊?本来这只是转瞬即逝的一小段过场戏,因为岳秀清的迟疑,反倒使得胡宗温不得不吵了再吵,而且她鼓励岳秀清:“现在面对你的就是妨碍你生意的街道大妈,她不占理,你必须反抗,她吵一丈,你吵一里!来,咱们再吵!”
如今胡宗温去世10年了,但她作为艺术家的风骨长存。岳秀清也已年近花甲,也许,她会这样想:退回30年,能跟胡宗温前辈再演对手戏,酣畅淋漓吵一架,该有多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