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影像成为理解文明的新方式
清晨,雪岭尚未苏醒,薄雾缠绕山峦,布达拉宫在光影流转间熠熠生辉。这座屹立祖国西陲千年的建筑,集宫殿、城堡与寺院于一身,藏着无数未被言说的秘密,也持续吸引着世人的好奇与向往。10月18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民族宗教专家全程参与的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在咪咕视频上线。作为国家民委《百集专题纪录片·民族文化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片借助创新技术与全景视角,让影像成为理解文明的新方式。
纪录片开篇独具匠心,透过来自云朵的凝望徐徐展开一幅人类文明的纵深画卷:镜头穿越云海、掠过雪线,最终停驻布达拉宫之巅,洁白宫墙、深红殿堂与鎏金殿顶交织,勾勒出超越时间的永恒秩序。观众将跟随主持人戴娆与学术主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次旺边觉的脚步,沿着经典游览路线,走进这座“数字复活”的千年宫殿。
布达拉宫内壁画、造像、雕塑及珍宝浩如烟海,即便实地游览也难窥全貌。“很多游客感慨‘看得不尽兴、读得不深入’,这让我们萌生了用影像打破时空与视野局限的想法。”总导演范得良在看片会分享创作初衷时提到,团队大胆构想以实际游览路线为蓝本,打造一部沉浸式纪录片,让沉淀千年的文明密码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主持人移步换景讲解”的模式,《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的核心创新在于系统性运用XR虚拟制片技术。因布达拉宫内部空间狭小、光线复杂且文物保护要求高,实地拍摄受时空限制大,难以实现全面连贯的视觉呈现。为此,数字化团队先对建筑结构与重点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构建出可在XR影棚实时运行的“数字布达拉宫”,拍摄时主持人在虚拟场景中自然行走,系统同步调整视角,实现“所见即所得”,既突破物理环境束缚,又提升制作效率。片中每个宫殿还通过动态三维地图立体化呈现,精准定位拍摄点位,帮助观众明确自身在空间与历史节点中的方位,获得身临其境的观览体验。
借助前沿技术,布达拉宫从地理实体建筑,升华为一条贯穿历史、艺术与信仰的“文明经线”。数字化导演李朕介绍,该片是国内首次在纪录片领域大规模应用XR虚拟拍摄技术的实践:团队自主研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度调控,联合高校科研力量对珍贵壁画进行数字化修复与AI动画生成,最终高度写实还原建筑细节与文物神韵。
“这不仅是一部续作,还是一次新的探索。”《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总编审王铁志认为,该片不再止步于讲述,而是以“文物对话”的方式展开深度解读。“希望观众能通过影像来理解文明,而不仅仅是游览,它应该成为一场‘理解’的旅程。”
以技术重构空间,以影像解码时间。《布达拉宫 时空解码》不仅让观众得以“触摸”文明肌理,深入了解布达拉宫的建筑结构、宗教仪轨、壁画艺术与权力沿革,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质,更拓展了纪录片的表达边界,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开辟了新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