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与“效”的考量 ——从影视剧中“酷刑拷问”的情景表现说起
一些影视剧作品中,在表现敌人拷问革命志士时,把寒光逼人的刑具,鞭挞、火烙等施刑过程,凄厉惨叫与血肉模糊的惨状用特写镜头逼真渲染、展露无遗。这些情境表现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露敌人的凶狠残暴,歌颂革命者的坚贞不屈。
毋庸讳言,恐怖残忍的酷刑拷问是反动派、敌人镇压革命志士的惯用手段,是革命者在对敌斗争中面临的严酷考验。这类绕不开的场景无疑是编导最难设计、最难掌控的敏感课题。其创作存在逼真性要求与虚构情景再现的突出矛盾:一边是残虐的暴力行为,一边是不屈的英雄品性,二者又同时交织于刑讯室这样一个“魔鬼”狂舞的恐怖场景中。这些内容会对观众的感官和情绪造成强烈刺激,而这一切又必须是完全虚拟的。这种表现的严肃性与创作难度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在这类影视作品中,酷刑拷问情景的重要性往往超过了一般的情节设置,具备独立存在的意义。由于假设性的实际状况,一方面要通过实景、实物和实际操作,努力营造出观众认同的真实;另一方面,又必须防止露出明显的“假象”和“破绽”。同时,还必须巧妙地躲闪那些惊悚细节和凶残镜头,最终将恐怖情景升华为艺术真实的审美场面。这就进一步增添了表现的难度。
当前大多数影视作品采用“逼真”的设计理念和导演手法,企图通过大力渲染、强烈刺激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艺术效果。这种“用心良苦”的程式化运作带来了一定局限性和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忽略观众产生的感官本能纠结;忽略敌人形形色色的狡诈、欺骗伎俩的表现;忽略革命者应对迫害时的智慧;忽略敌对双方隐性的心理博弈过程;忽略“虚拟恐怖”艺术创作审美的转化。
十九世纪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罗丹艺术论·遗嘱》)这个所谓的“魔杖”不是别的,正是艺术真实的创造职能。在艺术家面前,任何原始形态丑陋、凶残、惊悚的形象和事物,都必须完成这种“魔杖”点拨的转化,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这是艺术应有的功能和职责。
应该看到,酷刑拷问并非只能用“超强逼真”“过度渲染”的处置才能显示其张力。在中外文艺经典与久演不衰的优秀影视作品中,如《在烈火中永生》《赵一曼》《刘胡兰》《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就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处理刑讯拷问情节时没有沿袭“血淋淋”的惯性设计,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的实际情况是敌人对吴石施行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拷问。据记载,吴石被捕后,从1950年3月5日至4月7日一个月零两天时间内,被高频率提审30余次,每次长达数小时。最终被折磨得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但该剧却回避了正面施刑的过程,转而着重描写敌人诱降、逼降的“心理战术”。这种设计不仅深刻揭露了敌人的凶残、狡诈、疯狂,更凸显了吴石的无畏、镇定和智慧。剧中,吴石被判极刑,他衣冠齐整,面目从容,走向刑场前还念念不忘将舟山解放的喜讯转告一同赴刑的战友,让观众深深体悟到革命志士的牺牲不是悲戚的落幕,而是信仰的坚守、气节的彰显,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高度统一。这是在理想观照下的英雄主义本色的真实,是观众能从中获得启悟与警示的真实,是美学转化达到的艺术的真实,效果是积极的、励志的、鼓舞人心的。在网上读到众多观众的肺腑之言:“电视剧的最后几集不想、不敢、不忍看下去了。怕他们被捕、怕他们受刑、怕他们跟亲人诀别,更怕他们离去……”从具体创作手法来看,处理此类情节也可多样化且注重审美,如象征性的写意、全景中的部分遮掩、影影绰绰的虚现、远距离摄影、细节画面闪现、人物表情传达等,这些手法均能展现独特的艺术效果。
总之,不能简单地认为,酷刑拷问的场面越恐怖,就越能显示革命者的坚贞和敌人的凶残,从而层层加码,强力刺激,肆意渲染。创作者应高度重视呈现效果与观众的反馈,兼顾艺术的审美要求,以及对观众心灵深处带来的久远的影响,避免简单化地偏离艺术轨道的“逼真主义”倾向。创作者应立足全局、辩证思考,并对酷刑表现的可信度、传播效果、美学价值作出综合的准确判断。不达其“度”,影响效果;过度渲染,适得其反。它们都无法完美实现创作宗旨,满足广大观众的要求。
另外,长期复杂的对敌斗争,锻炼了革命者的斗争策略和应对智慧。在具体环境允许和不违背革命原则的情势下,酷刑拷问中革命者运用“反骗”“攀敌”“搅局”等手段,也是当年斗争中的常态,而现在影视作品鲜有表现。在表现坚贞不屈的斗争品质与维护亲人安全的情感冲突的决断上,一些影视作品也显得草率和随意,缺乏深入的开掘和细腻的刻画。这无疑是有待深入研讨的重要课题。
真善美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其根本功能的渠道。艺术创作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既深刻体现思想立意,又最终达到美学意义上的升华,才能成为上乘的、优秀的作品。美是心魂的认知、情志的体悟、超验的神韵、陶冶的力量。美是艺术永恒的归宿。
(作者系大学教授、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