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与电影从“牵手”走向“拥抱” “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启幕
来源:文艺报 | 许 莹  2025年10月29日08:08

10月24日,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启幕。文学界与电影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人工智能加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文学与电影如何相互赋能、共生发展,续写中国叙事的新篇章。

中国作协副主席、影视文学委员会主任阎晶明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北电大讲堂”第一季成功搭建高水平对话平台,推出系列高质量讲座,在文学界、电影界及青年学子中引发热烈反响,收获良好社会效益。这一平台让文学的深邃与电影的光影交织,为文学与电影合作奠定基础、积累经验,也为第二季启航积蓄了能量。他谈到,文学与电影的结合,不仅是一种艺术共振,更是一种文化战略。中国作协始终致力于推动新时代文学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讲堂第二季的启动,正是推动文学与电影从“牵手”迈向“拥抱”的深化实践,旨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回应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号召。他期望大讲堂能从三个维度释放能量:一是平台升级,成为文学与电影跨界交流的标杆;二是激发创作活力,催生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三是助力青年成长,鼓励青年学子以文学滋养影视语言,成长为有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创作者。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表示,面对AI时代的创作新格局,电影教育亟待从“技能训练”转向“心智培养”,而这一转变的答案就藏在文学中。“北电大讲堂”第二季的启动,正是一次“主动回归”与面向未来的再出发。通过与中国作协共建青年电影人文学IP库,北电一方面要将文学现场转化为教学现场,让文学养分从课堂直接“滴灌”至片场;另一方面要把产业现场转化为课堂现场,推动教学改革与行业实践同频共振,最终培育出“毕业即能实战”的电影新生力量。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制片人江平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电影与文学共生发展的百年历程,认为二者是“永远不可分割的姊妹艺术”。“历史上,电影的每一次跃升,背后都有文学的影子。可以说,没有文学的基础,就没有电影的基础。”面对人工智能的崛起,他表示:“哪怕AI再发达,也无法完全替代文学所能表达的人类真情实感。唯有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真正深入人心的作品。”

活动现场,阎晶明、周志军和参与活动的嘉宾共同拉开卷轴,启动“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光影交织的瞬间,象征着文学与电影在新时代的再度携手与共生。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作家赵德发和衣向东作为文学界学术观察员参加活动。

紧随其后的开幕对谈,由上海市作协主席、作家孙甘露与中国影协副主席、编剧张冀围绕小说《千里江山图》的影视化改编展开。

孙甘露分享了创作中为还原1933年上海所做的极致考据——从四马路菜市场的空间方位,到海参崴港口的封冻期,再到人物衣着的面料款式。他认为,对这些物质细节的精准把控,是构建叙事可信度、激发观众想象的核心基石。张冀坦言,选择改编电影版《千里江山图》,正是被小说里“有职业的普通人”所吸引。他从房产跑街、小学教员等日常身份中,捕捉到与当下年轻人相通的生存状态,由此找到了历史与当代的情感连接点。谈及创作手法,孙甘露透露,自己在严肃谍战题材中,植入了如“交叉小径的花园”般的迷宫式叙事结构。张冀对此表示认同,认为这种文学层面的结构性创新,正是电影在叙事角度上寻求突破的宝贵资源。对谈主持人、北电文学系副教授杨蕊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示全书最打动她的,是附录中一封稚嫩却赤诚的信。“它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冷静缜密叙事下的情感保险箱,让革命者内心柔软纯粹的青春与理想得以显现。”她感慨道,“所有的技术与结构,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最纯粹的情感上来。”

在“北电大讲堂·文学与电影”第二季启幕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与电影产教融合战略咨询会”率先举办。与会专家结合AI与数字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探讨两大核心议题:一是文学与电影如何实现相互赋能,二是电影教育该如何应时而变。

专家们表示,无论技术条件如何变革,人文精神都是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不可或缺的灵魂。而文学所承载的深厚人文底蕴,正是电影教育在技术狂飙中得以锚定的“压舱石”。面对技术挑战,电影教育更需回归本源,从创作源头守护那份源于生活、洞察人性的叙事智慧——这正是守住教育灵魂的关键。还有专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传统“分科治学”理念亟待突破。电影教育需要培养的,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艺术”叠加型人才,而是具备思维逻辑贯通的“跨界融合型人才”。无论技术如何演变,“视觉的文学性”与“文学的视觉性”都将深度交融,而文学素养始终是电影叙事不可或缺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