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碧华:洋溢在绿水青山间的故事
浙江湖州的绿水青山似乎有种魔力,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心心念念,期待下一次。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首出自宋末元初诗人戴表元之手、以《湖州》为题的诗,早在几百年前就道出了湖州山水之美。
然而,改革开放后,地处太湖之南的湖州在乡镇企业发展浪潮下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但污染日益严重。有段时间,水是浑浊的,天空是昏暗的,山是光秃秃的,乡村少了绿色,缺乏生机。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幡然醒悟的湖州人,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久久为功。
渐渐地,湖州乡村重现绿水青山。湖州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眼前的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老百姓的呵护成为内心的自觉,自然有了动力源泉。
一
余村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辖区的一个山村。仿佛是一种巧合:余村本就有座山,名为青山,藏着金矿,只不过成色太差,村里“开青山、挖金矿”的路没走通。
考虑山上石灰岩资源丰富,村里选择了开采石头,办石灰窑厂和水泥厂。虽然不能像金矿那样“一夜暴富”,但收入也相当可观。彼时,余村曾流传着一句话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20世纪80年代末,初中毕业的潘春林和村里很多同龄人一样进入石灰窑厂上班,刚开始做装卸工,后来开拖拉机,每月能挣三四百元。
虽然收入不低,但矿上经常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干了一阵后,同样在石灰窑干活的父亲叫潘春林去水泥厂开货车,至少安全一点,工作也相对轻松一些。
在水泥厂上班,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但污染重。“不仅粉尘多,而且排放浓浓的黑烟,经常是灰头土脸。”回忆起那段经历,乐观的潘春林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还有流经家门口余村溪的污水,恶臭难闻,也不知从何时起,鱼虾都绝迹了。而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溪里捞鱼、嬉戏。
对此,“85后”的葛军也印象深刻。他说,那时村里的小溪特别浑浊,根本见不到鱼虾。
葛军是学美术的,他形容现在的余村是一幅“亮色水彩”,但小时候的余村是一幅“黑白素描”——天空发灰,河水发黑,连山上的毛竹都是一片枯黄。
潘春林特意翻出一张老照片,场景是他家老房子及周边,路面凹凸不平,所见之物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当时在余村有首打油诗: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
日积月累,很多问题开始显现:苍翠的青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一片,村子常年笼罩在烟尘之中,连千百年的银杏树也不结果了。
痛定思痛。赖以生存的村庄,环境污染如此严重,村干部开始反省。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余村陆续提出关矿、关厂的想法,但已经习惯靠山吃山,这一步太难了。因此,停停关关、关一开一、开一停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3年,安吉县出台《关于生态县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生态立县”确定为发展战略,探索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矿山频发安全事故,村庄污染不堪,再加上政策层面趋严,倒逼余村人开始谋变。
余村终于走出了关键一步,郑重宣布:关闭全村所有矿山企业,调整发展模式,还村庄绿水青山。
然而,矿山关停意味着收入剧减,阵痛随之而来,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大幅下滑。
关停厂矿后,村集体收入一下子从300多万元降到了20万元,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当时,余村在厂矿干活的有两三百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没了上班的地方,也就意味着多数家庭没了收入来源。
很快,村内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有人说不能再牺牲环境与健康开矿,有人说与其没有收入饿死还不如继续开矿。村里组织开会时,村民们经常为此争论不休。
前路迷茫、举步维艰之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发展理念启发了余村人。观念一变前路阔,同样是“靠山吃山”,但“吃法”完全不一样。前者是挖山,涸泽而渔;后者是养山,从长计议,与自然和谐共生。萦绕在余村乡亲们心中的愁云消散了,余村人吃下了定心丸,明确了发展方向。
今天的余村,参观、旅游者络绎不绝。村里的农家乐、民宿等生意兴隆,曾经在矿山干活的村民潘春林和葛元德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和众多余村村民一样,坐享绿水青山,心情愉悦地挣着生态钱。
余村的绿水青山不只是吸引游客,还吸引了一批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看中了这里的绿水青山和营商环境,选择来此创业。原乡人和新乡人之间的碰撞,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在这个三面环山的山洼洼里,每天都有新鲜事,持续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二
同属湖州,离余村近百公里的长兴县新川村,从空中俯瞰刚好处于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山岕。
新川耕地资源稀缺,村民依靠农业讨生活异常艰难,因此村里很早就办起了工厂。
改革开放之后,村内工业蓬勃发展,多家作坊、工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很多新川村民实现了就业,解决了温饱,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这些工厂多数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彼时的新川村,除了有多家蓄电池厂,还有一批耐火材料厂、石矿厂和食品厂,既有粉尘又有污水,无论是绿水还是青山都未能幸免。
日积月累,流经新川的溪涧污染物堆积,溪水浑浊,成群的鱼虾不见了。孩子们少了水中嬉戏的欢乐,村民的生活用水也成了问题。
溪涧无声哭泣,青山也不再青翠欲滴。工厂排出的烟尘、粉尘漫天飞舞,村庄经常如乌云遮罩。山上的竹林附着一层灰尘,也变得无精打采。
一觉醒来,村民突然发现新川病了,且病得不轻。
村里经济是活跃了,但村民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变,且这种变化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赚钱的目的是生活好,但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了,不适合居住了,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有村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竭泽而渔,恶果显现。新川人开始深刻反思,发出了灵魂之问。
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启动“千万工程”,实施“八八战略”。之江大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幡然醒悟的新川人认真贯彻执行,一方面是产业腾笼换鸟,尽可能减少污染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下大力气清理河道污泥。
努力减少增量和化解存量,曾经污浊不堪的溪涧开始发生变化。20多年来,新川咬定目标,坚持不懈,实现了涅槃重生,水绿山青产业旺。
今天,走在溪涧边,看到的又是清澈的溪水,再近一点,还会看到成群嬉戏的小鱼,好不自在。
近在眼前的溪水清澈了,放眼远望,青山也在发生变化。目之所及,看到的都是青翠欲滴、绿意盎然的景象。
找回了绿水青山,新川把握机会,一鼓作气打造美丽乡村。
村里建了溪涧喷泉公园,集水利、生态、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与周边的楼房、菜园、竹林等融为一体。
清晨,漫步其间,能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朝气和清新;晚间,凭栏观景,忙碌了一天的新川在灯光的点缀下尽显寂静之美。
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大大小小9个公园。每个公园都种上了花草树木,并通过绿色景观通道连成了一体,形成了“美丽步道+美丽公园+美丽乡村”的全域旅游格局。
这样,整个新川就变成了公园,实现了“村就是景,景就是村”。
三
在湖州,类似的美丽乡村名单很长,每一个都闪闪发光。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湖州乡村持续迭代升级,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生动鲜活样本。
前些年,湖州喊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即“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刚开始,很多人不以为然,我也并无感觉,但去的次数多了,开始认同并觉得贴切。
湖州不就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吗?正是有湖州及类似这样的地方共同努力,才绘制出了美丽中国的秀美画卷,宏大而不失婉约。
绿水青山间,不仅是体现生活的宜居,还有宜游宜业。绿意盎然的风景,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几张桌椅、几杯咖啡、几台笔记本电脑,在“余村印象”图书馆,青年创业者可以坐在与大自然仅隔一块透明玻璃的“大自然工位”办公,是工作还是生活?两者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绿水青山间,亦有逐“绿”而行,向“新”发力的蓬勃动能。因为生态好,形如兰蕙、色泽翠绿的安吉白茶产量、产值不断增长。竹子资源丰富的安吉,椅业持续转型升级,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近10%的竹业总产值……
绿水青山间,乡村走向全面振兴,蹚出了共同富裕路。怎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并惠及更多百姓,湖州不断探索,城乡差距不断缩小。2024年,湖州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53,是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湖州的绿水青山间,更在每一个人心中。
(严碧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