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文学观’视野中的当代文学”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津举行
建构“大文学观”的当代文学批评语法
“越界与想象:‘大文学观’视野中的当代文学”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津举行

会议现场
当下文学正经历深刻变革:网络文学以日均千万字的产量刷新文学创作版图,素人写作成为记录鲜活时代记忆的重要载体,AI加入“人机共创”不断动摇“作者”主体性,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的跨界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我们或许要问,传统的“文学”定义是否还能容纳这个时代的精神创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文学观”的提法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文艺实践的理论回应,也是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应答。
10月25日,以“越界与想象:‘大文学观’视野中的当代文学”为主题的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邱华栋以视频方式致辞。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曲明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批评家与会研讨。
“何为大文学观?在我看来,它至少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空间维度的拓展,打破‘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区隔,将网络文学、科幻文学、跨界叙事等新大众文艺类型纳入研究视野。其次是媒介维度的融合,媒介革命正在创造新的文学本体,文学研究必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最后是价值维度的回归,无论文学形态如何变化,其核心始终是‘人的故事’。”邱华栋认为,从《三体》的科幻叙事到《繁花》的跨媒介改编,从网络文学IP开发到《黑神话·悟空》的文本创新,一系列创作实践证明,真正有力量的文学,永远扎根于人民的生活土壤,回应着时代的精神需求。文学研究者在关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坚守文学的人文立场,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与学术探索,让文学更好地成为映照时代精神、凝聚人民情感、激发民族想象力的重要力量。
曲明军谈到,南开大学在建校106周年之际发布了《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规划》,以学科交叉融合、数智赋能、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紧密结合、全球资源汇聚为特色,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具有南开特色的文科发展路径。期待青年学者立足学术前沿,以开阔的视野探索文学与社会、科技、文化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创新,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青春力量。
本次工作坊分为主题发言与专题研讨两个环节。在主题发言环节,7位学者展开主旨演讲。《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从文体观、生活观、文艺观和文化观四个方面对“大文学观”进行破题。他认为要破除20世纪80年代以来纯文学领域日趋狭隘的“文体观”,将更多具有当下性的鲜活文体纳入文学研究视野中,并以新的“生活观”重建文学与时代、大众、世界的关联,以新的“文艺观”打破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区隔,让人类的情感生活在艺术世界中能够相互沟通和对话。“大文学观”将重新激发文学对人类世界整体性的洞察、观照与书写能力。
“固化的文学日益式微,越界的文学无处不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谈到,作家要站在更广阔的时空坐标来思考眼前的变革。“当代文学抵达某种关键时刻,既要打破文体区隔,以为时为事、言志抒情为旨归,又要朝向我们时代生活的当下与未来,重新定义何为文学、文学何为。”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围绕“现实主义的三种形态”谈起,认为传统现实主义的书写从人物的故事、人化的故事进化到“人们的故事”,分别包含历史、想象与自我的复杂内核,不断交织和交融,共同形成现实主义文学的中国故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呈现了“游戏现实主义”趋向,即识破现实本身的“游戏性”从而放弃不切实际的文化臆想,重新以人生命的肉身经验为基础编织故事,这极大解放了普通人言说个人生命故事的权利。
“科幻不再是一种狭隘的类型文学体裁。”《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福伟谈到,科幻已经成为当前小说叙事的一种重要方法,写作者从个体微观宇宙出发,往往能够接通古今与天地洪荒。这种写作既面向历史与未来汲取叙事资源,描绘科技与人类的未来宏大画卷,进而反思科技与伦理等后人类世的命题,又以精细的现代小说技巧向人类灵魂深处挖掘,将人类心灵世界与广阔外在世界建立深度关联,这是“大文学观”的重要实践。
“大文学观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历史和地理背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与触类旁通。”《文学自由谈》主编狄青谈到,它突破传统文学研究的边界,强调文学与人类文明整体的共生关系。其中既包含对西方纯文学观念的扬弃,又融合中国传统杂文学观的精髓,形成一种兼具科学性与包容性的新型研究范式。在“大文学观”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建构意义而非宣判真理。“通过批评,作品文本的潜在能量被激活,与更广阔的人类思想产生链接,从而生成新的理解和知识。”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邱雪松谈到,阅读史的任务是追溯那些在当下已经被遗忘了的过去的阅读姿态、已经消失的阅读习惯。这不仅能揭示过去普遍的阅读模式的影响,也能描述当下读者潜在的阅读习惯的磅礴力量。他由此谈到,“挖掘历史的档案和史料,重新看到当时的生态中读者阅读的参与性,将给予我们新的眼光来看待当下新大众文艺思潮中大众阅读的形塑力量。”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晨以当代文学经典为例进行纵深维度的文本细读,谈到源自诚实的、基于人性与心灵的热爱与关切,是整合各种文学资源的基本路径,“也将是AI时代里人类文学最后的岛屿”。
在专题研讨环节,宋声泉、李海鹏、陈昶、林峥、胡哲、邱田、谢尚发、吴天舟、马海波、顾奕俊、杨宸、武兆雨、韩旭东、杨毅、林栋、赵艺阳、金鑫、罗维斯、陈琰娇、谭雪晴、张永新等与会青年学者分别围绕“大文学观”的理论内涵与时代新义、“大文学观”视阈下当代文艺新探展开交流。专题研讨分别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助理研究员马杰主持,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卢桢作会议总结。大家认为,在20世纪文学话语体系逐渐失效的情况下,亟需新的文学概念来整合,推动文学研究范式的重建,在此背景下,“大文学观”的提出是迫切而必要的。数字时代的文学生产、传播、流通与读者反馈都面临全方位的革新和挑战,一切文本都被理解为“数字”和“数据”,当代文学在不同媒介规约里流通、变形与融合。当下文学研究亟需一种立足于数字文化、能够激发新的文学创作的立场和观念,新的文学批评应当在历史与未来、技术与人文、符码与文字等关系中,重申文学的主体性和人文主义立场,守护文字文本独有的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拓宽研究边界、挖掘理论纵深,为新时代文学发展不断注入持久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