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连接《红楼梦》与当代读者的桥梁

新青年文学讲坛直播现场。杨子熠/摄
“一部经典诞生后,唯有经由更多读者的阅读、接受、欣赏,并变为自身的文学营养,才能达到这部文学作品的真正目的,当代读者接受《红楼梦》需要一座桥梁。”10月16日,第三场“新青年文学讲坛”直播活动在北京前门“温暖的BaoBao·两岸·青年书店”举行,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在直播中谈道。
直播当天,孙伟科、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诗情画意品红楼》编著者翟海潮做客书店,围绕《红楼梦》深邃的思想内涵、卓越的艺术成就,带领观众从“诗、画、文”“三维一体”的新颖角度探讨红学、品评红楼,共同感受融汇了诗情、画意、文心的百年红楼风华。
跨学科的特质,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在孙伟科看来,当代是一个接受的时代,也是红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红楼梦》诞生以来,中国历代的学术大家都在关注并对其展开研究。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真正去阅读、去接受《红楼梦》,将其转化为一种文学营养。”
赵建忠提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实际上,如今红学的研究远远超出了文学范围。对此,他从红学发展的宏观视角进一步阐释:“《红楼梦》不仅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包容万象,涵盖诗词、园林、建筑、饮食等文化,红学也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
孙伟科介绍,如今红学涵盖范围极为广泛,涉及《红楼梦》传播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学科群。“《红楼梦》作为一部书籍,但它所衍生的学问并不局限于这一本书,我们不妨回顾100多年来红学的发展历程,各种思潮、研究方法和文化观念,都在对《红楼梦》的解说阐释中发挥过作用。”孙伟科认为,这种跨学科的特质正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探寻品读“红楼”新路径,让年轻一代能够更轻松、愉悦地深入这座文学经典的殿堂
在直播活动现场,翟海潮分享了《诗情画意品红楼》的创作初衷:“诗以凝情、画以载形、文以析理,通过三者结合,为青年推开一扇降低阅读门槛但不降低深度的窗户,为读者提供一条既通俗易懂又富含审美与思辨的阅读路径,也让年轻一代能够更轻松、愉悦地深入这座文学经典的殿堂。”
作为《诗画品红楼》之后的“姊妹篇”,《诗情画意品红楼》历时4年打磨而成,是一部汇聚了433首原创诗词、259幅插画及216篇品评文字的创意之作。赵建忠评价,本书概括了诗、画的特点,围绕“情”和“意”做足了文章,由一般文艺作品的鉴赏式过渡到研究性,既深入又不失通俗传播的特点。
“作为艺术作品,《红楼梦》展开的是艺术画面,但它毕竟诞生在近300年前,当我们想把艺术画面转化为眼前可视的对象时,是有一定难度的。”孙伟科说。
作为理工科出身、兼具学者与企业家身份的跨界创作者,翟海潮认为,诗词、图画与文字品评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他同样察觉到,当代读者,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红楼梦》这座文学高峰时,可能存在的阅读“壁垒”。
正是基于这种考量,《诗情画意品红楼》选择了“诗、画、文”“三维一体”的创作方式。翟海潮表示,《诗情画意品红楼》专门为大众读者撰写,通过艺术魅力、经典场景、主要人物三篇章的形式,构建从理论阐释到场景呈现、再到人物品读的完整体系,并将诗词图画抒情性、直观性强的优势与原著文字相结合,进而打破阅读“壁垒”,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进入《红楼梦》的巨大艺术空间。
《红楼梦》的伟大,在于它仿佛容纳了整个中国的精神世界。翟海潮将《诗情画意品红楼》定位为一部“大型导读书”,“希望读者能步入那座属于自己的‘大观园’,在书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获得生命的启迪”。
围绕着书中展开的人生世界来领悟理解《红楼梦》,这样的阅读才更有意义
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视觉化的今天,如何让《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焕发新的生机,尤其是走近年轻读者的心灵,是文化传播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作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建忠观察到,现在有不少年轻人对《红楼梦》感兴趣,愿意自发地了解、探讨或是解读《红楼梦》,引导他们进一步学习书中的文化内容和思想内涵尤为关键。“《红楼梦》里除了表现爱情的叛逆,还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文化人之间是有冲突的,但这种冲突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大学生对书里的这些人物是更能共情的。”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读《红楼梦》应该说是各有所得。”孙伟科鼓励读者在与书中人物共情、对人物个性的品读中,进行深度的自我观照和人生思考,领悟领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内容。
直播中还提到了“钗黛之争”这一年轻人探讨红楼的热门话题。在孙伟科看来,这种争论的本质远非单纯的人物优劣评判,“在钗黛之争背后,其实代表了一种思考,以及对人生和价值立场的选择,是倾向林黛玉式的秉持自我、突出本性,还是认同薛宝钗式的审时度势、善于经营?”他表示,在娱乐化对比和争论的表象背后,仍应回归古典文化,围绕着书中展开的人生世界来领悟理解《红楼梦》,这样的阅读才是更有意义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孙伟科提到,《红楼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若只关注其中的人物、情节、命运、结局,可以单元地、局部地或是微观地看,但局部相加不等于总和,更重要的是宏观把握、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才能更好地了解书中各环的联系,品味到作者所言‘谁解其中味’的深意,而非简单地得到一个终极答案。”
对于文学经典的深层价值,孙伟科表示,“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只是简单地读情节,而是要形成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希望大家能通过阅读《红楼梦》,不断深化与生活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人生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