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暨小说工作坊10月25日开幕
10月25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萌芽》杂志和《联合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2025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暨小说工作坊开幕。

今年的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暨小说工作坊活动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邀请两岸的青年文学创作者和作家进行为期两天的文学交流活动。开幕活动由《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和《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王聪威共同主持。
沪台两地二十位营员以“我的文学旅行”为主题进行自我介绍,有人以“脱口秀”的形式展现创作者的生存现状,有人回溯了个人文学创作的起点和路径……
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致力于打造跨海峡的文学交流场域。写作过程或许是孤独的,但通过“文学营”这一形式,创作者在作品中理解彼此、收获共鸣、创造回忆,有了同路人陪伴,更能无惧面对“写作”这件事。
作家洪兹盈、盛浩伟、于是和朱婧担任了本届文学营导师,四位作家举行了一场创作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和经验,并接受营员的现场提问。
作家、翻译家于是以“离开自我,抵达他者”来回应营员们“我的文学旅行”的主题:“旅行其实也是离开自我的一个开始,我每一次旅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去看自己原来生活当中没有的东西。”她曾经被写作的意义所困扰,质疑“自己那些狭窄的世界究竟有没有必要被写成文字”,逐渐她意识到,写作或是一种修行,写作者通过讲述别人的故事和生命体验,通过讲述没有写进教科书里的生活,造福更多的人,“帮到对方一点,哪怕只是一丁点也是好的”。
作家、编剧洪兹盈从写小说谈到编剧,她认为:“小说用文字去构筑,每位读者都是参与的人,因为你看了文字,在脑中会建造作者给你的空间、给你的人,可是人的样貌、人的感觉是脑补出来的,你和作者在这个时候彼此交流,作者给出一个文字,你去补上画面;可剧本是你给了文字,导演再给观众画面。也就是说剧本文字必须非常具体。”对洪兹盈而言,短篇小说和影视作品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它们很短,直到作者把生命注进去。这也正是洪兹盈本次创作谈的标题“越短越长——叙事的无限可能”。
作家盛浩伟认为创作者应该有自己的气魄:“在艰难的时代,我们选择了一件最艰难的事情去做,那就是文学写作。想要靠写作来获得收入、维持生存很难,要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又是另一件艰难的事情。可是既然我们都选择了更艰难的事情,不如拿出自己的气魄来,创造出自己真正满意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作家朱婧曾是《萌芽》“80后”作者队伍中元老级别的作者,作为本次文学营的导师,她回顾了青春文学发展历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共同经历了青春文学的黄金时代,她也曾身处黄金时代之中。研究生毕业后,朱婧中断写作整整十年,“隐入家庭,养育孩童”。当她开始重新写作,“家庭中的女性”这一现代文学的母题成了她的关注点:“我想从看似狭小的空间,连接更普遍的经验、更广阔的世界。大学的教学与研究使我去思考和发现通向这个母题的道路,像珍妮特·温特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都是我们研读的文本。”
《萌芽》将在11月、12月连续推出两期“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刊登裴冰晨、涂瀞尹、叶家良、费璋灵、廖欣琳、孙立、汪子祺等两岸青年文学创作者的新作。12月号《萌芽》以“问卷”形式邀请本届营员参与作答,将新时期的创作语境与在地经验寓于“普鲁斯特问卷”传统,呈现新一代的文学态度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