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跳出文字边界,抓住“青衣魂” ——王亚彬舞剧《青衣》开启十周年纪念巡演
来源:文艺报 | 杨茹涵  2025年10月24日07:37

“能将毕飞宇老师的小说改编成舞剧,是我艺术生涯中最珍贵的遇见。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文学世界里的深层情感得以释放,让艺术家逐梦的人生诉求兴会淋漓地展现。”在舞剧《青衣》十周年纪念演出新闻发布会上,王亚彬深情回顾了这部作品从文学文本走向舞台艺术的创作历程。

十年前,王亚彬担纲导演、编舞与主演,将毕飞宇的同名小说搬上舞台,以舞蹈语言重塑“筱燕秋”的艺术人生。十年间,这部作品的足迹遍布国内外50多个城市,演出超150场,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口碑与业界的认可,更成为展现中国当代舞剧创作水准的一张亮眼名片。在王亚彬看来,这部舞剧的创作是舞蹈与文学的一次深度对话。“文学不仅为我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更成为构建人物角色与舞台艺术世界的源头。我从文字里捕捉角色的灵魂,再用舞蹈搭建起属于他们的舞台语境。舞蹈是我与这个世界、与观众沟通的最佳方式,它能传递文字难以言说的情绪,也能让角色的内心世界变得可感可触。”

“青衣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女性角色,或是某个具体的人,她是东方大地上瑰丽而独具魅力的魂。王亚彬精准抓住了这缕魂,更让她与自己的艺术生命相融共生。”作为原著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是这部舞剧的忠实观众。他始终记得,十几年前王亚彬扎着高马尾,与他探讨改编思路时的情景。“小说《青衣》是一个饱满的橘子,亚彬将这固态的、具象的‘橘子’,酿成了一杯清冽甘醇的‘橘子汁’。它还是原来的橘子吗?显然形态变了,但橘子最核心的酸甜本味,却被提炼得更纯粹、更易让人品味。”毕飞宇认为,这种改编远非简单的形式转换,而是完成了一次艺术的升华:“小说通过文字勾勒角色的命运与心境,而舞剧《青衣》则跳出了文字的边界,在灵魂层面将这份表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刘岚表示,王亚彬以舞蹈为媒介,尊重创作规律,用过硬的艺术功底、深刻的艺术表达与不懈的艺术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舞蹈家的使命与担当。

在舞剧《青衣》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舞剧《青衣》的艺术价值、时代意义与创新路径展开讨论。大家认为,该剧的创作并非简单改编文学文本,而是将戏曲叙事转化为由肢体语言承载的视觉叙事,旨在以舞蹈语言实现故事的“艺术重生”。“青衣”不仅是一个行当,更被视为中国古典女性的文化符号。因此,在改编过程中,该剧有意淡化具体时代背景,转而聚焦于艺术家在极致艺术理想与现实局限之间的内心冲突,借助演员的肢体语言,直接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更极致的艺术表达。

据悉,舞剧《青衣》已于9月20日在南京江苏大剧院完成了十周年纪念首站演出,后续还将在11月1日至2日登陆北京国家大剧院、8日至9日亮相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启十周年纪念巡演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