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拐杖
来源:解放军报 | 尹小华  2025年10月23日15:43

不久前,某地文物部门在收集红军时期革命文物时,收到一副刻有“郑永生”字样的拐杖。捐赠人罗瑞祥之子向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郑永生在红军过草地期间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罗瑞祥曾是郑永生所在班的一名战士。

故事发生在1935年8月。在一片被浓雾笼罩的高寒泥炭沼泽,一队红军官兵腰间系着绳索相互牵引,艰难跋涉。

罗瑞祥哈着冻僵的手,紧紧攥住磨得发亮的步枪背带。他的鞋子早已湿透,脚趾冻得发紫,可他不敢停下。

“罗瑞祥,快点!”前面传来班长郑永生的声音。

罗瑞祥咬紧牙关,拖着沉重的脚步跟上去。他们已经走了两天一夜,他的粮袋早已空空如也,可他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走出草地。渐渐地,罗瑞祥的视线开始模糊。

罗瑞祥是遵义人。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他在群众大会上见到了毛泽东同志。那天,毛泽东同志站在丁字路口,既没骑马也没坐轿,和大家握手、打招呼,一点架子都没有。罗瑞祥听到了许多新名词——打土豪、分田地……红军离开时,只有15岁的他毅然加入队伍。母亲哭着送他出城,叮嘱道:“小伢,打完仗就回家!”他抹去眼泪,没有回头。

见罗瑞祥跟上来,班长轻声问:“是不是饿坏了?”

罗瑞祥从兜里取出一把草根,示意还有吃的。

班长摇摇头,从怀里掏出半个菜团子递给他:“吃点,路还远。”

罗瑞祥舔舔干唇,尝出一股铁锈味——那是他嘴唇浸出的血。见他犹豫,班长声音大了些:“拿上,不能掉队!”

罗瑞祥接过菜团子,没说话。他知道,这是班长最后的口粮。

入夜,海拔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罗瑞祥望着茫茫夜空,想起母亲,想起家乡的伙伴,想起赤水河。

“我们能走出去吗?”罗瑞祥小声问班长。

“只要挪得动,就能走出去。”班长又问罗瑞祥,“等胜利了,你想干什么?”

“回老家,娶媳妇。”

战士们都笑了,气氛一下子轻松许多。罗瑞祥恢复了些力气,踩着草墩大步前行。突然,他的一条腿陷进沼泽,泥浆顺着裤管往上涌。

“别动!”班长冲上去,把绳子绑在自己腰间,趴在湿滑的草甸上,又把拐杖递过去。“攥住,身子往后仰,慢慢抽腿。”战友们合力将罗瑞祥拉了出来。

罗瑞祥裤腿上全是泥浆,膝盖出了血。班长边帮他清理边说:“等走出这片草地,我请你吃油泼面。”

罗瑞祥惊魂未定,带着哭腔说:“我想吃我妈做的锅巴糍粑。”

“等革命胜利了,想吃啥有啥!”说完,班长将自己的拐杖递给他,“跟在我后面。”

凌晨,下起了暴雨。草皮被雨水泡软,泥泞漫过战士的膝盖,每前进一步都要试探着挪动。

突然,罗瑞祥看见前面的班长踩踏草墩失稳,陷入泥潭。他举着拐杖,欲上前施救,却被后边的战友抱住了。他才发现班长陷进的泥潭很深,草墩塌陷,周围都是泥泞,根本无法施救。

班长冲罗瑞祥大喊:“快走,你妈还等你回家!往前走,别掉队……”班长的声音没了,泥浆没过了他的头顶。

罗瑞祥想,班长如果有拐杖探路,就不会……自己欠了他一条命啊。

罗瑞祥和战友们流着泪,朝班长牺牲的地方敬了个军礼,又继续前行。他拄着班长的拐杖,踩着前人的脚印。他想,后面还会有无数人,循着这串脚印,走向黎明……

走完长征后,罗瑞祥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老家。每当有人称他为老英雄,他都会说:“我只是比别人走得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