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关于中华文明影像叙事的思考
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纪录片《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一件件“国宝”的破土而出,随着一次次“国家宝藏”的重见天日,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创造性贡献正在被重新书写。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也是确立“中国话语”主导权的过程。而用影像溯源,引领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繁华”世界,亲近文明遗址的“惊艳”时空,是历史赋予影视工作者的“时代之邀”:我们有责任用镜头,让文物之美、时间印迹、历史瞬间实现从定格到放大,持续激活几千年来的生命场景,让生活诗意翩然晕染于荧屏。
探源: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重要论述,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脉绵延繁盛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的实践要求。这一命题,正激发着广大影视工作者的创作灵感,也成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总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专题节目《中华文明地标》,聚焦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和殷墟等遗址,讲述的是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演变历程,力图用影像寻根问脉,勾勒一部早期中华文明的影像史诗。这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也是“何以中国”最古老的答案。我们希望用综合影像手段,解读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破解和阐释中国文化的基因密码和文脉渊源。
号称“中华始祖”的红山女神当年是怎样重见天日的?良渚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意味着什么?复制一柄三星堆的黄金权杖需要多长时间?甲骨文的密码藏在哪里?我们面前是一个个千古问题,必须思考如何以更新颖的构思、更鲜活的影像手段,将沉寂几千年的文物重新唤醒,真正让神秘而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活化,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书写方式和表现形式。
为了把古老的、凝固的、沉默的历史想象,转变为动态的、可视的、生命昂扬的场景,影像创作需要穿越古今,构建起一个与文物共时共生的历史时空;需要考证图像描摹的人物身份、图像样式的流转;需要沉浸并还原古人的日常生活场景;需要创新表达方式,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需要斟酌每一帧画面、每一句解说,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只有这样,镜头里的文物,才能细节真实、立体可感。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中华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重塑:从“数字化”到“影像化”
许多观众对《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一个场景印象深刻,一只敦煌九色鹿借助虚拟植入技术,从洞窟壁画中“一跃而下”,“跳”上了诗词大会舞台,这一极具魔幻创意的呈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这是我们多年来用新技术,对敦煌文化符号创新叙事的一种尝试。
九色鹿符号来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壁画《鹿王本生图》,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优雅的姿态,体现出敦煌美学的独特魅力。敦煌文化包罗万象,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的735个洞窟、3000余座彩塑雕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7万余件藏经洞文献,是世界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宝藏。其中,飞天、反弹琵琶、莲花等艺术符号,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艺术审美和日常生活,预示着创作与重塑的无限潜能。而通过现代化的符号解码,激发世界性的传播活力,唤起跨越国界的审美共鸣,正是我们创作影像作品最重要的初衷。早在2019年,我们提出中华文明全量数据化项目《数字秘境》,着手将全国代表性馆藏文物进行3D与VR处理。其中,《敦煌·数字秘境》系列节目,为“丝绸之路壁画的影像化”建立了从技术路径到学术保障的完整操作规程。大型文化纪实直播《路过的生活 绮遇·河西走廊》,采用“移动直播+全程航拍+慢直播”的融媒探访模式,立体呈现了从莫高窟到阳关、玉门关的丝路画卷,系统性梳理了河西走廊的文化谱系,为丝路文化的实时化、全景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在策划拍摄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时,我们将敦煌及其文化符号解读作为一条重要叙事线索。常沙娜和她的父亲常书鸿是敦煌艺术的两代守护者、弘扬者,纪录片通过个体视角的敦煌讲述,聚焦两代艺术家对敦煌文化符号的临摹、研究、提炼以及现代转化。常沙娜提起她的敦煌岁月,一直情深义重,描述临摹飞天壁画的场景,依然诗情画意。为此,我们刻意将人物的这一经历进行了艺术性放大。敦煌飞天,承载着古人对浪漫天国的想象,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祖先的敬畏和对羽化升天的向往。但这种想象无法脱离敦煌所属的文化情境,无法超脱工笔重彩、玄幻神秘的呈现模式。为此,我们专门研发了一整套个性化的AIGC影视化工作流程,无数次地训练AI模型以及视频转绘,将壁画层层拆解,逐帧动态化处理:形象、姿态、意境、情趣、造型、色彩、图案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同时还要对绘画形式、风格上的融通与演变进行研究,以此来体现常沙娜对敦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创作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敦煌文化符号像浩瀚的星河,照亮了中华文明的高远天空。敦煌艺术的纹样、配色是历代艺术家们萃取东西方文化精华,融合佛教艺术、中原传统技艺和西域民俗风情,创造出的独特艺术语言和文化符号,而常沙娜艺术的世界性贡献正在于她继承和发扬了敦煌的文化精髓。纪录片经由常沙娜的视角再次还原了那些美轮美奂的艺术创造:微风起处,帐幔妖娆,它们或繁复华丽,或简约典雅,或庄严肃穆,或灵动飘逸,每一笔勾勒,每一抹色彩,都讲述着一段跨越千年的传奇故事。
传播:“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
《诗经》中说,“民之质矣,日用饮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民间、源自日常,这一文化基因,始终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至今仍深水静流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对“活化”中华文明的诸多挑战,我们的感受是:应该用影像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其中包含着历史、考古、文学、技术等学科的打通。推源溯流,还原古时生活的诸多真实细节,以小见大,从一物之微、一事之细中体现文明演进。
纪录片《石榴花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拍摄,再次实践了这种叙事方式。该片聚焦多元一体格局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表现华夏大地5000多年来的文化同构与族群融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原生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它的遗传密码或基因谱系到底是什么?一部中国史,本质上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阐发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勾勒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线索,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影像化叙事的主旨依归。因此,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把重点放在讲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上。创作团队寻访新疆、西藏、宁夏、广西等地的数十座民族特色博物馆,用镜头提取各民族文明象征的艺术符号和文物遗存。由物证史,用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阐述一个事实:在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进程中,维系中华民族的是穿越时空的民族意识与精神共识。中华文明,古老而有生机,流淌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多元统一、协和万邦的东方特质。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则是中华文明始终充满生命力的密码。
从“数字秘境”到纪录大片,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影像叙事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宏大工程,依托数字技术,创新艺术手段,文化遗产的活化拥有无限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正在成为现实。文物复原、全景在线、云游文博,已经开启一个媒体的“网生时代”。 当远古中国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当魅力传统与时尚追求彼此拥抱,中华文明独有的璀璨光辉必将照亮新时代的坚实步伐。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