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选题 讲好故事 拍出精品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座谈会侧记
10月1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中国电视艺委会和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承办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冬出席并讲话。与会人员围绕《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三部重点作品进行深入交流。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代表介绍了剧目创作过程、播出情况,主创和演员代表分享创作体会,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剖析剧目亮点、总结创作经验,为推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题材出新打开别样历史视野
“《我们的河山》拓展社会维度,展现了人民战争的蓬勃力量和深厚根基;《归队》聚焦信仰的纯度,彰显个体在绝境中的生命境界和精神担当;《阵地》挖掘文化的韧度,揭示战争在文化价值层面关乎民族存亡的深层意义。”专家评价三部作品通过广度拓视野、纯度铸信仰、韧度炼锋芒,形成了多面交织、立体鲜活的抗战叙事体系。
三部作品不仅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更展现出新颖的历史视野和价值内涵。例如,《我们的河山》所呈现的崮城县抗战史,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抗战历史的一部分,它展现了由党的建设、减租减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经济发展和政权建设所构成的体系化的抗战过程。《归队》讲述的不仅是抗联收编的故事,也展现了扩编队伍的发展,涵盖守势与攻势下的抗联斗争。《阵地》的别开生面,在于它将文化抗战的宏大叙事纳入到抗战题材的序列之中。
讲好故事重在塑造好人物
“故事的中心是人,人决定着故事发展的走向和结局。”专家认为,三部作品不满足于表层戏剧性叙事,而着力塑造处在故事漩涡当中的人。比如《归队》讲述的是被打散的抗联战士自动归队的故事。剧作并没有把这些人塑造成一开始就坚强、勇敢、毫不动摇地寻找队伍的形象,而是写他们被打散之后回归民间,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又再度集结的经历,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动摇、有犹豫,有各种来自亲情、爱情的羁绊,在这种形势下还要不要归队?带着这样的疑问,故事娓娓道来,让观众感受到英雄人物塑造的可信与真实。《我们的河山》中,男主人公庄埼风出场时是一个普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在敌后抗日战争的残酷环境磨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抗日骨干,人物的成长与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阵地》的创作难度更大,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真人真事,如何把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同影视创作中需要的故事化、人性化表达结合起来,是该剧创作的一大挑战。《阵地》没有让文艺史上这些响当当的人物甫一出场就自带光环,他们同样有着坚实可信的成长过程。三部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能够塑造出令观众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才是一部电视剧赢得观众认可、彰显创作价值的关键。
拍出精品要在“真实”上做文章
三部作品成功践行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的创作原则,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富有艺术感染力,让历史故事真正走入观众心中。与会专家谈到,在历史真实层面,三部作品对年代细节精准呈现:《我们的河山》为还原四季农时,剧组反季节种植小麦;《归队》中老山东从马粪中翻找未消化的粮食颗粒,真实反映了东北抗战时期的极端生存条件;《阵地》则用油灯下修改油墨稿纸的场景精准复刻了桂林文化抗战的艰苦环境。在艺术真实层面,三部作品将人物命运嵌入具体历史背景,还原抗战时期的社会生态与人性挣扎:《我们的河山》塑造的书生,既有革命者的勇敢也有面对牺牲的勇气,形象立体鲜活;《归队》中深入人心的排长会在蛰伏时迷茫,在战友牺牲时崩溃,形象真实可信;《阵地》刻画了郭沫若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复杂心境。这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手法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史料,而成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与会专家认为,三部作品深刻把握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关联,实现了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共同目标。作品中反映的抗战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诉求高度契合:《我们的河山》所诠释的军民鱼水情是对当下人民至上理念的历史溯源;《归队》当中传递的精神淬炼和信念成长,对当代人践行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具有深刻启示;《阵地》展现的文化工作者自觉守护民族文化根脉,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动范本。
“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三部作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为抗战题材这一“文艺富矿”开拓出新的创作矿脉,而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正是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