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冰:画出一座城市的灵魂
2024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有些晚,细细簌簌地下了一晚上,下得天地一片洁白。第二天的气温骤降,有厉风凛凛。按照计划,范一冰要去爬香山。不是去看雪后的香山景致,而是要去观察一位环卫工人。秋后的一天,她和几个好友相约到香山看红叶写生,偶然注意到了一个环卫工人,那人一身混同红叶颜色的橘黄色服装、鬓角斑白的头发、以及不经意抬头间流露出的淡然而满足的眼神都给范一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一冰已经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环卫工人的了,好像是在一个黄昏,她如寻常一样开着车子回家,停在经常路过的那个路口。不经意间看见一位环卫工人走到她的车旁边,低头捡起了一个垃圾,娴熟而平常地走向了路边的垃圾桶。其时,一抹橘红色的残阳衬照天边,暖意融融,环卫工人身上的橘色制服,让他像是从那斜阳的残影里走出来的。范一冰的心瞬间就被这个画面震撼到了,她第一次感觉到这群都市劳动者背后散发的光芒,那是真正的光,与落日余晖交映,天人一色的美。于是,她决定要画这些城市的最美劳动者,他们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默默地劳作,不论清晨与黄昏,不为人们所关注,却时时刻刻让这座城市拥有着清洁和美。从那以后,她经常背着相机拿着速写本,追逐那些环卫工人的身影,随时随地描摹,不停地勾勒。有时候,还会走上前进行攀谈,并把自己的画拿给他们看,让他们提出看法和意见。
范一冰说,其实自己最初还真是没有关注过这些最最普通最最平凡的人群。她曾经一度特别关注现代都市题材,专门画都市里的女性,尤其是那些知性的白领或是中产阶级。为了完成这些画作,她常常跑到北京最国际范的CBD、最时尚潮的三里屯去写生,坐在繁杂喧嚣的街边,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仔细打量走过眼前的每一个时髦女性,快速地勾勒下她们潮范儿十足的举止和现代气息浓郁的装饰,精心捕捉这些女性背后的故事,由此先后完成了一系列以《都市闲情》命名的画作,这些画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没有复杂的画面构图,只是通过简单的线条与造型,反映都市女性外表下隐藏的种种复杂内心和独特感受,目的是表达当代都市女性群体的慵懒、忧郁、迷茫与彷徨。创作视点的转变是在2015年,她去甘肃写生,那是她第一次踏上西北的土地,戈壁滩的壮美和苍凉,大漠风烟的寂寥和萧索,石窟壁画的悠远和神秘,以及丝绸古道上那驼铃的怅然与慨叹,给了她的心灵重重地撞击,大西北的雄浑怆然和大西北人磅礴且朴实的灵魂,给了她崭新的灵感之源。回到北京后,她创作了大量以西北风情为内容的作品,包括《山魂》、《山情》等一批具有震撼力、融入了真性情的山水画作。其中有一副作品名叫《老墙》,画中是一面斑驳的土墙,土坯已然剥落,只剩半段颓垣。在这堵墙的前面有一株枝叶稀疏寥落的树,不高大也不出众,却精神抖擞的。范一冰是想告诉人们,树格犹如人格,它虽然那么貌不惊人,却犹如西北的汉子们和婆姨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执着,以及勃发的生命力。
说起那次西北的写生,范一冰说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批风格独特的画作,而是让她彻底打开了创作视野,开始把目光投向身边那些平凡的普通人。他们人众且普通,平常又实在,谁都没有鲜亮的工作和耀目的身份,没有名利的光环笼罩,都活得寻寻常常,却都有滋有味踏踏实实。也正是他们平常但实在的生活构建了整个社会最坚实的地基。而环卫工人就是其中一类这样的人群。
几年时间,范一冰先后完成了数十幅以环卫工人为主人公的人物画像,独树一帜的视角、鲜明人文关怀特色的风格、饱满暖意的色彩处理都赢得了业内人士的一众好评。其中一幅《秋日》是她非常满意的,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还有一副《晚霞》,也备受好评。在这些画作中,范一冰有意识地在人物的肤色上着重处理,让人物的肤色和制服的橘红统一在一个色调里,目的,就是想通过画作,传达这群普通劳动者身上散发的平凡光辉和人性温暖。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在一篇解读范一冰画作的文章里,谈到她创作风格的转变时说“从都市闲情系列到环卫工人系列,范一冰完成了她创作风格的语言嬗变,这不仅仅是画作内容的转变,更是一位艺术家心智趋向深沉和从容的体现。”
范一冰虽然画过很多环卫工人,但是还真没有画过远离都市守护寂静山野的环卫工人。她想象着,在一片肃穆的洁白中,在满山寂寥的沉默里,那一身橘红会是什么样的靓丽和夺目,为此,范一冰一直在等待下雪。
冬日爬香山的游客明显减少。车子很快开到了山下。停车后,范一冰沿着山路迤逦而上,雪后的山路多了些湿滑和泥泞,她爬得小心翼翼。可惜的是,上下一个来回,都没有看见一个环卫工人。
问范一冰凭印象是不是可以完成画作呢?
范一冰马上摇摇头,抿嘴一笑,说那样画出来的人物一定不鲜活,没有生命力。
的确,好的艺术必定是生活的投影。
这么多年来,范一冰从不闭门造车,一直坚持实地写生,所有出现在她画中的人物皆有原型。但凡有空闲,她就会常常行走于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没有太多明确的目的,只是想捕捉街头巷尾那些或匆忙或闲适或行走或静坐的各色普通人,边看边速写。她觉得这些人才是生活的气息,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范一冰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幼时是懵懂地爱画画,后来考入专业的美术院校学习及深造,一路走来,始终对美术创作有着炽热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尤其是随着自己画作关注点的转移和开阔,她发现对一个画家而言,仅仅观察是不够的,生活如不能走进去就如同管中窥豹一般,源头活水也就无从提起。偶然的机会,她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河南洛阳有一家慈善机构专门给环卫工人做早餐,她便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辗转联系到这家机构,申请去做了一名志愿者。每天凌晨4点,她就要从自己的临时租住地,赶到义务早餐点,和那里的志愿者们一道煮粥、蒸馒头、蒸包子,捞出缸里腌的咸菜疙瘩,熟练地切成丝,用于佐餐。七点左右,环卫工人就陆陆续续地赶过来用饭,她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喝着粥吃着咸菜,聊着琐碎家常。那些环卫工人们无一不是既辛苦又疲惫,但是在饭桌上却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也会有几句笑骂和不满,但饭罢扛起扫把,挥一挥衣袖,照样热情洋溢地去迎接早上初生的太阳。这些笑容和笑声深深地感染着范一冰。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她几乎每年都去一趟洛阳的那家慈善机构并三次给予捐款。范一冰说,画劳动者其实不难,譬如画农民,画少数民族的劳动者,那些劳动的场面,那样舒展的线条,这些都可以在手法上驾轻就熟。但是,画都市里的日常,画都市里的平凡,才是一个画家更有艺术追求更有艺术责任感的体现。
问,环卫工人已经画了那么多,接下来有没有新的人群进入她的画面。
范一冰浅浅一笑,说自己创作从不刻意去呈现和逢迎,随心而至,皆有感而发。感动不了自己的人和事儿即便呈现在画面中,也不会有生命力和和感染力。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情绪饱满情绪四溢。观画而窥创作者内心,看图而知创作者心性。纵观中外画界,但凡佳作必定具备这一点。就像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所说“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自己仍然会捕捉当下大都市里的那些大多数的小人物,洞察他们人生的喜怒哀乐,涂抹他们生活的丰富多彩。毕竟社会生活是由普通和平凡组成,而生命是由淡然和久远支撑:
“其实,我很感谢绘画,真的,是绘画让我触摸到了生活本来的面目,让我看到了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最永恒的。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样‘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在绘画中找到了自己纯粹的灵魂,找到了真实和从容。”
一轮冬日的旭阳晚升,光线柔和且温暖。
问范一冰,如果不下雪,画作怎么完成呢?
“不着急,等着下一个雪天就是了。”
说完,范一冰再次莞尔,笑靥浅浅,但意韵真诚实在。
旁边崖畔一株爬山虎上的藤蔓上犹有一串叶片残留,色彩早已由翠绿转为赤红,艳丽如花,淡淡白雪的映照下,更显出那红的珍贵和靓丽。
【王海滨,纪录片导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清水无香》《北京人》(荣获2020年北京市委宣传文化推广扶持基金项目),出版长篇小说《朝花夕拾1990》(改编成院线电影《小情书》),文学作品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山花》《时代文学》《湖南文学》《读友》《少年文艺》《北京纪事》《读者文摘》《海峡》《电影》《牡丹》《小十月》等发表,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中小学课外读物选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