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烽火记忆·时代书写” 抗美援朝题材创作研讨会在辽宁丹东举行
来源:辽宁作家网 |   2025年10月21日15:20

2025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10月19日,由辽宁省作家协会、辽东学院主办的“烽火记忆·时代书写”抗美援朝题材创作研讨会在丹东举行,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辽东学院党委书记赵璟出席并讲话。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新时代文学表达”。《长津湖》作者王筠、《跨过鸭绿江》作者张子影等知名作家,《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韩春燕等知名编辑,丛治辰、傅逸尘、康春华等国内青年评论家,张啟智、胡玉伟、关捷、姜铁军、骠骑、姚宏越等省内作家、编辑参加研讨会并发言。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孟繁华主持研讨。

辽东学院党委书记赵璟在致辞中表示,丹东是抗美援朝出征地,承载着英烈用鲜血与忠诚铸就的精神丰碑。作为丹东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高校,始终将红色记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建成了全国唯一一个抗美援朝精神育人馆,参与国家重大出版项目《大道丛书》并独立撰写《抗美援朝精神》分册。十年间,两千余名学生采访571位抗美援朝老战士,抢救性整理口述史百余份,让红色基因可感可触、代代相传。近期学校还将召开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理论研讨会,继续深化对这一伟大精神的时代阐释。

辽宁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周景雷在讲话中表示,辽宁作家在抗美援朝题材创作上是有传统和根基的,并将“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列入十大重点选题进行推进,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次研讨会在10月19日召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讨,能够让作家更加深挖抗美援朝题材背后的精神富矿与历史细节,不断拓展创作的广度与深度,研究创新艺术表达形式,让文学作品既还原历史的真实温度,又能契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将抗美援朝精神以更生动、更深刻、更具感染力的文学形式呈现给当代读者。

王筠分享了自己写作抗美援朝作品的心得,他认为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之战,当代作家应该对此有清晰的认识。抗美援朝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的深刻觉醒,一是政治上的觉醒,二是军事上的觉醒,三是文化上的觉醒,这对于我们今天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与精神动力。

徐晨亮以编辑视角聚焦抗美援朝题材创作,他认为这一题材对于当下创作具有特殊意义,在历史与当下、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际、个体与群像、日常与极境,纪实与虚构等方面,均留下艺术开掘空间。为了拓展区别于西方战争文学的本土深度表达,需要从战争提炼精神内核实现与当代人的对话,并融合先锋、类型文学等创新叙事,突破传统线性局限,开辟军事文学新路径。他列举了西元《遭遇一九五零年的无名连》《少年与湖》、兰晓龙《冬与狮》《战与祀》、韩梦泽《愤怒的钢铁》、胡月《茉莉》等近年发表的作品,强调此题材的意义——既表现民族复兴的时代价值,又深化“人”的书写,作家要拓展更广阔的创作路径。

张子影结合个人创作经历表示,报告文学作为真实性与文学共生的文体,天然具备为历史存证、为精神立传的使命,能以文学温度还原场景、以绝对真实性守护历史尊严,在题材表达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张子影认为创作需遵循四项要求:一是严守真实底线,兼具思想深度、文学高度与人文关怀;二是通过扎根式采访获取事件发生地的真实细节;三是平衡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真实性与文学性、历史记忆与当下现实,增强红色书写的影响力;四是坚持创新表达,以人为本挖掘党史教科书未呈现的多维视角,突破传统线性叙事局限。

韩春燕认为抗美援朝等战争题材,需着重处理好历史与当下、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时代之变与读者之变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对战争思考的深度还是呈现战争中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以及战争背景下生活的宽广度、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都面临着升级改造的考验。作家要明确文学书写战争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战争本身而是为了和平。英雄叙事,不应停留在符号化脸谱化的单个面相,而是要塑造血肉丰满,具有张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人物形象。时代需要英雄叙事,英雄叙事要融入时代精神。英雄叙事可以养时代浩然之气,唤醒青少年血脉里的青春力量,提振我们的民族精神。

丛治辰指出,抗美援朝题材文学作品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它锻炼了作家队伍,塑造了黄继光、邱少云等深入人心的英雄群像,产生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作品,在一定意义上为新中国文学确立了创作范式。对于当前创作,他提出三点期待:一是全面叙事,超越简单的战场描写,展现更广阔的战时生态;二是具备世界视野,在国际格局中理解战争,理解战争的对手,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东北,理解我们自己;三是深化历史意义,探讨战争与地域、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后他强调,创作应以更加灵活和贴近人的方式去探索表达形式,回归人性关怀,以期更好地张扬我们的主张。避免僵硬、呆板、无效的陈旧叙事,通过关注个体命运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普遍价值。

傅逸尘认为,新时代抗美援朝小说的叙事伦理经历了从家国叙事、国家叙事到文明叙事的演变,这一转变成为其突破传统战争文学局限的关键。新时代作品在继承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基调上,实现了多重突破:其一,叙事焦点从民族悲情宣泄转向文明尊严的捍卫,完成从保家卫国到文明对决的跃迁;其二,叙事视角多元融合,宏观全景与微观、微距视角交织,还纳入敌方视角,还原多维文明冲突现场;其三,重新发现并尊重个人生命价值,兼具普适性人道主义内涵。这种文明叙事升维,将抗美援朝战争置于人类文明史框架下诠释,既拓展了历史书写的深度,又具备了现代性与人类情感共鸣,为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提供了更具哲学高度的文明元叙事。

张啟智正在采访创作报告文学《忠骨还乡》,他认为新时代抗美援朝主题文学创作呈现三大核心转向:一是叙事重心从英雄全景叙事转向无名个体;二是表述载体从历史再现升级为时空对话,使抗美援朝精神突破时间限制,与当代生活深度联结;三是挖掘精神内核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当代价值。李舫的《回家》等聚焦志愿军遗骸归国作品,通过挖掘无名群体的故事,更能让青年认清现实,汲取历史启示,彰显文化自信。

胡玉伟认为抗美援朝叙事传统具有辽宁文学自身辨识度。他指出,辽宁作家的作品虽多与地域挂钩,但往往欠缺鲜明的微观地域特征。我们应以辽宁为基点,看见被宏观叙事所遮蔽的历史细节,让宏大的战争落地为可触摸的文学书写、可感知的历史场景,让战争记忆通过地域文化实现动态的传承。通过把辽宁视为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生命律动的一个角色,打捞出未被命名的情感、未记载的牺牲、未被言说的创伤,抗美援朝叙事从光荣的地方史升华为具有普遍人类意义的战争与命运责任的叙事。

关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他认为新时代仍需抗美援朝精神,以此应对“躺平”“追星”等现象,并强调该精神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其次,强调了180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历史价值;最后在谈到创作感受时,他认为180师战士英勇的事迹与人性的闪光点,既表现为保家卫国的精神,又表现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因此,作品才会得到认可。

姜铁军表示,作家要从创作的广度上进行挖掘。姜铁军列举了抗美援朝时期军装、被褥、食品、邮电、金融等都是辽宁人民参与提供的,这些相关题材目前都没有作家进行涉足,建议作家们在这方面拓展题材的宽度,写出更广阔的抗美援朝文学作品。

骠骑结合最近到某空军基地访谈的经历,谈到抗美援朝题材要侧重书写我军的政治工作。骠骑谈到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军旅作家,要把我军独有的政治工作写出来,政治工作能写出志愿军人性中的光辉点。

姚宏越从出版人的角度,认为抗美援朝题材作品是主题出版的重要内容,是具有鲜明辽宁地域属性的辽宁优势创作题材。他将从事抗美援朝题材文学的作家进行了细分,提出这一题材创作对作家而言存在很高门槛。他认为抗美援朝是一个可能随时受到国际形势、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产生变化的题材,而作家更应该写出这一变化的题材中不变的历史与不变的情感。抗美援朝题材文学还有很大的挖掘、保护和创新创作空间,去年《作家》杂志分两期发表了《舒群抗美援朝战地日记》,日记中有很多宝贵的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学、文学和历史学价值,可以为作家创作提供借鉴。

康春华认为,抗美援朝战士们的家书、日记等私人的文学书写,正在打开抗美援朝题材文学创作情感表达的新空间。在战争和战场环境中,普通战士的家书、日记等非虚构文体中的话语和情感,引发了当代年轻人的广泛共鸣。另一方面,在多媒介的文艺生产方式之下,普通大众在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创作与再创作,以吸引年轻受众的方式传递精神力量,激荡情感共鸣,这也让抗美援朝题材创作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和审美阐释空间。

研讨会上,各位文学评论家、作家、编辑分别立足各自创作、评论或编辑出版的角度,从主题挖掘、人物塑造、叙事伦理、历史与现实处理、纪实与虚构处理、人性关怀、作家素养等各方面,或着力于微观创作层面,或放眼于宏观价值层面,展开了深度讨论和充分交流,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创作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丹东市文联、作协代表,辽东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师生代表等。

会后,军旅作家王筠以《民族复兴大道上的抗美援朝战争》为题为辽东学院师生、丹东作家代表作了精彩讲座。与会人员还参观了鸭绿江断桥、辽东学院抗美援朝育人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