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巴金为何称赞这位来自陕北的作家“最有希望”
来源:上观新闻 | 袁红涛  2025年10月21日14:59

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文艺季刊》秋季号上,刊发了一篇散文《待车》,作者署名为“柳青”。

1916年生于陕北的柳青,本名刘蕴华。1934年下半年到西安高中就读后,创作热情高涨,所见所闻写成文章不断给上海的杂志投稿,终于有了这次处女作的发表。

在榆林六中读书的时候,柳青的英文学习兴趣很高。他特意写信到上海,请人邮购英汉对照小说。在西安,柳青能看到的报刊和图书大大扩展。他后来回忆:“我是邹韬奋编的《生活》《新生》《永生》等刊物最热心的读者,几乎期期阅读,篇篇必看。”在老师的提示下,他还关注到《申报》“自由谈”经常发表鲁迅的杂文。

阅读着上海的书刊成长,当开始写作时,上海自然成为投稿的方向。这是一代作家共同走过的成长之路。

1929年,远在河北、即将入读中学的梁斌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寄给上海的《小说世界》。1933年,另一位河北的中学生孙犁向上海《中学生》杂志投稿,发表了一篇关于长篇小说《子夜》的评论文章。

这一时期,上海以现代出版业为支撑,进一步成为新文化的中心。研究者此前对新文化空间的考察,多关注全国各地青年来沪聚集现象。而从天南海北的学生接受上海书报滋养的角度出发,我们对中心城市与内陆地区的互动关系当有更开阔的认识。

1950年,关于长篇小说《种谷记》的座谈会在上海举行。这部小说是柳青1947年完成的,讲述陕北抗日根据地的一个村庄组织变工队(中国农村旧有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农民通过人力、畜力或农具互换进行协作生产)集体种谷的故事。巴金认为,《种谷记》是独立处理题材、独创的结果,“这个作家最有希望”。

1959年,上海《收获》杂志第六期推出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其实,这部小说几个月前先在《延河》杂志连载。《收获》杂志一次性全文刊出,显示出文学大刊的容量和气魄。

今天的研究者比对《创业史》多个版本,大多认为《收获》杂志的刊本艺术价值最高。在《种谷记》座谈会后约十年,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发表柳青的新作,当年对作者所寄寓的“最有希望”最终结成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

透过上海与柳青在创作上的联系,隐约可见这座文学城市百年流变的剪影。近代以来,上海既是新文化的中心,更是新文学作家学习、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节点。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