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注故事本身,专家建言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应避免符号化
来源:湖北日报 | 李玉麟 张亦扬  2025年10月21日09:47

10月19日上午,“长江文学周”系列活动之“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波楼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界专家、学者与作家齐聚一堂,围绕长江文化与地方性写作的深度关联各抒己见,为长江文化带文学繁荣与学术发展注入新活力。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将视角聚焦于湖北的文化使命。“在湖北省七大战略中,‘文化创新’战略为我们湖北文化繁荣发展带来重要契机。”他指出,湖北有独特的文化气象与创作资源,而地方性写作作为长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态,不仅写一方山水,更映照一地人民的情感与精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狮则从文化内涵层面发声:“长江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奔腾不息的文化长河与精神纽带。”

下半场专题研讨环节,观点交锋更趋热烈。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明全担忧长江流域优秀文学作品渐少,期待地域性佳作涌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徐刚直言,需警惕“地方性写作”沦为“身份表演”,关键在故事本身,而非长江文化元素堆砌。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梅兰则从全球化视角解读。她认为,长江文化天生具备流动性、多样性、开放性,是去中心化的文化形态。长江是中国的“金腰带”,连接中国与世界,天然蕴含开放包容、不断进取的精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宗荟以《三峡人家》《天露湾》等湖北作家作品为例,指出这些佳作展现了长江新时代变化与荆楚人民新风貌。此外,多位专家从全球化视角、现代性转换等方面提出见解,强调避免符号化、空洞化书写,需融入新视角与现代性观照。长江文艺杂志社副主编吴佳燕还特别称赞别鸣《涉江的青铜》,认为这部作品出色诠释了时代主题。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长江文艺杂志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媒学院联合承办。活动巩固了高校与省作协的协同合作机制,为推动长江文化带文学繁荣与学术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