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湖北文学之夜”举行:长江文脉的青春之约
来源:湖北日报 | 李玉麟 王桐贵  2025年10月21日09:46

10月18日,湖北大学礼堂灯光璀璨、暖意融融,作为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子活动之一,“遇见长江”文学周——“湖北文学之夜”在此上演。

长江文脉的青春之约

当小说中的主人翁与获奖作者同台亮相,当台下观众挥舞星光灯呼应舞台光影,“长江文脉 源远流长”的深厚意蕴在此刻变得可感可触。

当晚,中国作家协会、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作协、湖北大学等有关领导,省内外高校负责人以及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区、市)的作家、评论家齐聚江城,共襄盛举。

活动以“青春江河·文耀荆楚”为主题,打破传统文学盛典的仪式化框架,通过音诗乐舞、情景演绎、影像灯光等多元艺术形式,融合科技与艺术魅力,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学与青春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

文学与艺术的跨界交融

晚会以暖场专题片《长江:文学之河》拉开序幕,循着江流脉络铺展长江与文学的共生图景,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长江是文学追梦人的追溯与召唤”。序章《江河所赐》中,古典舞蹈与编钟古琴旋律交织,诗歌朗诵与影像画面交融,荆楚文脉在光影流转中静静流淌。

整场晚会循着“江天激浪—沃土生华—星河弄潮”的篇章脉络徐徐推进:上篇聚焦青春创作,《少年》《破茧寻光》《青春的N次方》等节目以灵动表达展现青年文学的理想与力量;中篇描摹荆楚烟火,《这方烟火》《巴东的冬天》等作品用细腻笔触勾勒生活温度,映照文学深情;下篇彰显文脉传承,《追光》《代表作》《灯火里的中国》以诗乐舞融合形式致敬先贤、歌咏时代。颁奖环节与文艺表演交织推进,最终在全场齐唱《长江之歌》的激昂旋律中,将氛围推向高潮。

这种“节目为体、文学为魂”的创意设计,让颁奖成为故事的延伸,实现了文学影响力的跨界表达。

青春笔力书写时代答卷

活动现场集中发布了两大评选活动的优秀作品,全面展示湖北新大众文艺创作的崭新气象。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学生联合会和湖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二届新青年小说大赛,共征集稿件352篇,经评委审慎评审,湖北大学杨琴《遇山》等5篇作品获一等奖,8篇作品获二等奖,10篇作品获三等奖;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获“优秀组织奖”,吴昊琳等8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由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荆山楚水•荆风楚韵——笔尖上的湖北”主题征文活动反响热烈,吸引全国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共收到投稿1842篇。经专家严格评审,最终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优秀奖50名。获奖作品体裁广泛、风格多样,涵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市记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生动书写了新时代的荆楚故事与人民心声。

烟火气中藏着创作初心

“这个奖不是颁给我个人的,而是颁给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往后我还想跟着这些烟火气息走,就像长江跟着大地走一样。”新青年小说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杨琴在发表感言时动情说道。她的作品《遇山》讲述了27岁辞职的徐远宁赴成都散心时,与大三女生曾安因晚霞相识结伴同行的故事,以细腻笔触对“催婚”“辞职”等社会议题进行了现代青年式的探讨。

评委们一致评价,此次获奖作品立意新颖、笔触鲜活,集中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作家的精神风貌与文学担当,彰显出当代高校文学创作的蓬勃气象与青春风采。

为文化强省注入青春动能

笔墨追随时代,文学书写人民。“湖北文学之夜”以文学为媒,凝聚起青年群体的创造活力,传递出荆楚文化的独特韵致与时代担当;以长江为脉,构筑起推动长江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平台。

这场文学盛宴既是长江文脉的生动传承,也是青春文学力量的集中展示,更是湖北文学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服务文化强省建设大局的具体实践。正如奔腾不息的长江,湖北文学正以青春之力奔涌向前,为“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