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5期 |   2025年10月20日12:11

在本期“文学史研究”中,洪子诚先生与钱文亮、胡威均论及张枣“元诗”理论的建构意义。洪子诚先生作为当代诗歌研究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其文章提供了对1990年代诗歌的回忆与现场经验,成为研究该时期诗歌的重要文献。钱文亮与胡威则系统性地阐述了“元诗”话语的建构过程及其意义。袁洪权扎实地梳理并考辨了《蛰居散记》的不同历史版本,透过文学载体揭示了其中思想观念的变迁。程旸以路遥为案例,对回忆性材料的运用、研究方法以及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石岸书重新审视了改革初期地方与县级刊物的办刊实践,将基层文学纳入整体视野,揭示了基层文学刊物在构建文学公共空间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思潮现象研究”栏目中,吴俊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新大众文艺的研究路径,并就科技伦理与商业逐利现象提出了警醒与忧虑,是目前该领域较为系统、全面的综述。廖斌通过细致的人物分析,以典型角色的精神演变反映出当代乡土社会的变迁。谭萃颖对当前文学界地方性研究的热潮进行了系统审视,综合指出了其局限、方法与研究价值,并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

“最新文本”栏目对本年度若干代表性的乡土小说新作进行了解读。这些作品既区别于传统乡土小说的叙事策略,又立足现实,把握了乡土社会的时代特征,有效传递出文学对乡土的关怀。张光芒的《在城乡书写的探索中重构本土叙事传统》、韩春燕与刘巧妮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讲述乡土》,以及白亮的《“路”之修、寻、踏》三篇文章,均展现了将乡土现实与历史转化为文学的研究路径,并对各自研究作品中现实/历史的审美转化的个人写作方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今年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抗战作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鼓舞人心、唤醒斗志的精神作用,我们在本期专门组织策划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栏目。本栏目文章聚焦抗战时期文学与社会互动的复杂场域,客观审视了作家的主体转变、家国观念及战地经验等问题,呈现出与五四精英文学迥然不同的特质。

“当代文学翻译与海外传播研究专辑”关注文学翻译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翻译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程度,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本栏目三篇文章分别基于日本、俄罗斯两国案例及Goodreads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在大数据支撑下总结翻译与传播经验,指出尚存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推广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家作品研究”栏目中,张志忠以成长、时间、救赎与叙事为关键词,精准解读《一把刀,千个字》的主旨及王安忆独特的小说诗学,并延伸至对新时代文学中人性问题的思考。晏杰雄与张秋瑾则以刘震云《一日三秋》为例,深入分析了冷幽默叙事与“乡土中国”书写策略之间的共生关系。本栏目其它文章也各有亮点,各有启发。

本期编辑过程中,我们惊喜获知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25-2026)来源期刊目录,欣喜之余诚觉此并非一人一日一刊之功,实为学林同道共同守护支持的结果,在此衷心感谢各位评委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与鼓励。我们将再接再厉,砥砺前行。

[本期责编:钟 媛]

[网络编辑:陈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