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暨系列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5年10月20日08:53

吴义勤、张宗益、黄逸群、李东河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

10月17-19日,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仪式暨系列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厦门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闽派”杰出批评家代表、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南帆,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黄逸群,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东河,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向伟,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陈毅达,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卢寿荣,厦门市文联党组书记柯碧如出席仪式,刘勇、王尧、王彬彬、谢有顺、黄发有、吴子林、罗岗、武新军、罗宗宇、尹学芸、林那北、蔡崇达等学者作家参会。揭牌仪式上,吴义勤、张宗益、黄逸群、李东河共同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揭牌。宋向伟宣读了中国作协关于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聘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徐勇为研究中心主任。仪式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黄宇霞主持。2025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中国小说学会第15届(厦门)年会、“文学名家走进厦门”文学周等活动同期开展。

吴义勤讲话

吴义勤在系列活动的讲话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关键之年。全国文学界正在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新时代文学系列研讨会的举办,正是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

2023年以来,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牵头,与全国高校深度合作,已先后在江苏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成立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的体制机制、规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和完善,以更加扎实有力的姿态介入文学现象,加深加快对新时代文学的整体研究。厦门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学,鲁迅、林语堂、顾颉刚、孙伏园、台静农等一流作家学者曾执教于此。当下的厦门大学中文系拥有一支年轻但极具活力的科研队伍,在新时代文学研究现场表现活跃且成绩突出。中国作协在厦门大学揭牌成立第六个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也是在东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研究中心,依托厦门大学优质的学术资源与人才队伍,集中力量追踪、研究新时代文学。

吴义勤强调,要加强政治与导向建设,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确保学术活动政治方向正确、守好阵地。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研究系统性与学术性,打通高校与社会、现场批评与文学史、理论与作家研究等关联,建设新时代文学资料中心,在人才、成果、资料上取得实效。保持开放性,建立新机制吸纳社会与新生批评力量,推动研究成果进入课堂、论文、网络与新媒体,增强现场感与同步性,发挥文学智库作用。发挥阅读引领作用,依托高校优势营造文学氛围,培养高素养读者,带动全民阅读。

吴义勤表示,此次新时代文学主题论坛以新时代与新海洋文学为主题,旨在总结和深化对当前新时代海洋文学的研究。在新时代文学的大版图中,海洋文学是能量强劲的生长点和增长点,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时代使命。新时代的中国作家,正不断把海洋作为重要的文学创作题材,让中国文学的海洋叙事成为接通全球视野、促进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桥梁,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学力量。

张宗益致辞

张宗益介绍了厦大中文学科绵延百余年的深厚底蕴和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文艺工作战略擘画的重要举措。学校将依托中国作协优质丰厚的文艺创作资源,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强化中心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贡献。

李东河致辞

李东河表示,福建省文联将大力支持中心建设,全力发展好“闽派”文艺与批评事业,在政策扶持、资源整合、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坚实保障,进一步推进新时代文学研究,培养福建省新时代文艺评论人才,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福建答卷。

南帆表示,源远流长的福建海洋文化为“闽派”文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创作资源。“闽派”文艺也应为创造当代中国海洋文明作出独特贡献。同时,“闽派”批评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艺批评话语版图中的一个显示度极高的重要存在,为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和智慧。面向未来,“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定当赓续传统,奋楫争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纲领,贯通古今中西,为“闽派”文艺与批评的持续繁荣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南帆致辞

宋向伟宣读中国作协关于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的批复

18日上午,以“新时代与新海洋文学”为主题的新时代文学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文学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新时代文学与中国式现代化”“新海洋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等主题展开研讨。论坛由林秀美、徐勇主持。

新时代文学论坛现场

与会者认为,在海洋强国战略迈向纵深、文化自信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新海洋文学”作为新时代文学的重要生力军,正迎来题材拓展与价值重塑的关键契机。深入探讨新海洋文学与新时代文学的内在关联,厘清其在当代文化体系中的定位,不仅为新时代文学研究补充了海洋维度的理论养分,也为创作者挖掘海洋题材、讲好中国海洋故事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海洋既是“自然—历史—文化”的复合场,也是激活当代想象力与现代性反思的关键入口。新海洋文学需完成从“分离到融合”的转向,突破中原中心与地中海中心视角,把东亚海域经验、闽台地缘与全球航路纳入中国叙事的长时段结构之中。

新海洋文学不仅是题材扩展,更是一种“海洋意识”,强调流动、通达、跨域与冒险精神,兼顾小人物的开拓实践与国家战略关切,推动区域对话与国际视野的叠加。新时代的新海洋文学应将生态文明置于核心,将渔猎风情式的表层书写推进至对海洋生态、科幻想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描与思辨。因此,在实践路径上,既要系统梳理传统与现当代海洋书写资源,弥补中国海洋文学薄弱的历史积累,又要以沿海城市为学术与创作枢纽,联通课堂、期刊与新媒体,形成资料、人才与成果协同的开放平台,推动新海洋文学走向“深蓝”。

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学术研讨会现场

18日下午,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举办王尧长篇小说《桃花坞》学术研讨会。吴义勤,林秀美致辞。研讨会由崔庆蕾和福建省文学院院长曾念长主持。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王尧早年的学术研究集中在散文领域,他对中国散文史的研究十分有影响力,后来开始自己写作散文,也取得了许多成果。近年,王尧又转向小说创作,凭借《民谣》一举成名,细腻描写了苏北民间生活与历史记忆,获得广泛赞誉。而他的新作《桃花坞》不仅延续了王尧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命运与民族记忆的关注,也以成熟的文学艺术回应了当代抗战叙事的空缺,是具有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重要文学成果。这部作品并非传统“战争叙事”,而是通过小知识分子的视角展现抗战背景下的生活与命运,强调个体选择与人性冲突,将宏大历史融入日常烟火,展现出独特的“生活化抗战”美学。在艺术上,《桃花坞》融合了《红楼梦》的日常叙事与《围城》的知识分子群像描写,以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思想对话呈现社会与个体的复杂关系。

林秀美在致辞中表示,《桃花坞》是一部扎根历史,映照时代的诚意之作。小说以抗战时期的苏州桃花坞为舞台,通过方黄两家知识分子的命运变迁与精神求索,细腻地勾勒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与成长史。王尧以其学者特有的深邃洞察和小说家的艺术笔触,将宏大的家国叙事与精微的日常细节融为一体,让我们得以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中中国文人先忧后乐的崇高气节与不灭的理想。

与会专家从历史、文化、地理、语言与思想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认为《桃花坞》不仅是地方性文化的重建,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重建。作品通过对江南文化与地方传统的再现,回应了当下文学如何在地方性中发现普遍性的问题,体现了新时代文学“从地方出发走向世界”的文化姿态 。作品以真挚的历史感与语言的诗性重建,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以文学之笔回望民族历史、重建知识分子的精神尊严、拓展新时代文学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疆域 。

与会专家还将王尧的创作视为学术与创作双向融合的典范,认为他既是文艺批评的重要学者,又以创作实践印证学术思考,成为“批评—创作融合”的现实样本。大家呼吁“闽派”批评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推动文学批评回到创作现场,形成具有思想深度与审美品质的南方文学精神 。

研讨会最后,王尧表达了深切感谢。他谈到,写作《桃花坞》并非出于任务心态,而是出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再思考,他希望通过虚实结合重现抗战时期师生家族的精神传承,让小说在故事、思想、人文关怀与语言之间保持平衡,让汉语重新获得尊严与诗性。

他坦言,自己并无刻意成为小说家的野心,而是在长期学术与批评之外,自然激活了叙事的能力。他认为,学者应同时具备论述与叙述的双重能力,而文学教育本身即是语言与想象力的训练。(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