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薪火传 家人情永续 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入会三十年专场”举行“文学一家人”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10月18日下午,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入会三十年专场”之“文学一家人”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主持座谈会。参加活动周的作家代表与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代表展开互动交流。
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
张宏森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作协组织作家活动周“作家朋友,欢迎回家”这项活动,旨在主动发挥引领作用,不断打造好“作家之家”,持续加强作家与作协之间的情感纽带,凝聚作家队伍和文学共识,为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广大作家的力量、文学的力量。他代表中国作协向各位与会作家对文学事业的辛勤耕耘、卓越奉献表达崇高的敬意。“你们都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更是中华文脉传承不绝、优良作风文风不断继承的坚守者,是中国作协必须倍加爱惜和珍视的文学财富。大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大家在文学征程上的跋涉足迹,将永远留在中国文学史册上。”
张宏森带领作家们参观作协大楼
张宏森表示,中国作协办公楼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积累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成就,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作家的智慧和才华。“在这里,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心灵的活跃和生机,这种脉动是文学的力量,也是作家们的精神所在。”此次作家活动周邀请入会三十年以上的会员“回家”聊聊天、叙叙旧,通过与大家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学的温度,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改进工作的决心。
张宏森表示,各位作家的文学成就源于对文学信念的执着坚守,这种对生活的虔诚、对作品的耐心、对读者的尊重,正是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作家们最应该弘扬和坚守的文学精神。期望各位作家以从容的心态继续创作,悉心培育文学新力量,积极为文学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继续为文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组织这次座谈会,也是希望青年作家要坚定文学自信,相信文学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及其基础性、引领性的母本作用,秉持求变、识变、应变的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应对挑战;要继承文学前辈对人民性的坚守、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坐得板凳十年冷”的创作定力,不断创新创造、突破超越。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主持座谈
“为我们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前行动力”
作家屈文焜
座谈会上,作家们深情回望各自的文学历程,讲述与作协的“一家亲”情缘。“30年虽然白了少年头,但无论经历过多少山重水复,书写过多少悲欢离合,我们始终胸怀家国、不忘初心,不知老之将至。此时此刻,更是‘此心安处是吾乡’。”作家屈文焜如此感叹。在他看来,文学编辑是自己安身立命、毕生坚守的职业。他在《六盘山》当编辑时提出,“编辑要放下架子,选好苗子,让文学的绿色为西海固的发展提供生机与活力”。如今的西海固已彻底告别贫困,成为中国乡土文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家何玉茹
“人一生说心里话的机会其实不多”,作家何玉茹感慨是文学让作家有了“家人的感觉”。回忆起在城乡结合部的成长岁月,她认为城乡的差异与家庭文化冲突于她而言“几乎是天赐一般,是属于文学的”。她表示,年轻写作者特别需要鼓励,自己的文学之路就曾得到许多作家、批评家的鼓舞和支持。“随着年纪增长,文学感觉的消退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写作者内心的状态。保持对差异的敏感、对真我的体察,写作就能继续。”
作家耿翔
“北京的气温在下降,但我们心里的温度却一直在上升。”作家耿翔分享了自己从县城走上创作道路的过程。在他看来,县城是文学的原生矿藏,中国大多数作家都从县城走来,他们的文学基因深深扎根于县城生活。数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即便再忙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小地方有许多可热爱、可挖掘的东西,值得一直写下去,就像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巴金先生的手印,是有温度的。”
作家袁敏
从工厂女工到文学编辑,再到刊物主编,作家袁敏的文学路百感交集,充满机缘和巧合。“编辑就像作家的家人,作协就像每一位作家的家长。中国作协精心筹备此次‘回家’之旅,让人倍感温暖。作协没有忘记我们,把我们请回‘娘家’,为我们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前行动力。”袁敏动情地说。
作家黄宏地
除了畅谈“回家”的温暖,不少作家分享了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坚守。“现在我依然每天坚持写2000字,年纪大了,写作的欲望反而更强烈。如今写作对我来说不是负担,是放松与养生。”作家黄宏地表示,自己与作协缘分颇深,此次活动更是让他深感“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回到作协就像回到了家”。
作家葛安荣
此次活动周也让作家葛安荣真切体会到“文学一家人”的温暖,他想“由衷地说谢谢,记在心里”。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以来,葛安荣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深情书写乡村与农民,至今仍保持每年在省刊及以上杂志发表两三篇作品的频率。他直言这些成绩都是生活的馈赠,未来将继续在生活中沉淀思考、潜心创作。
作家任蒙
年届七旬的作家任蒙,在现场颇为幽默地“自嘲”:写作是“亏本、亏身体、亏感情”的事,几十年“除了努力工作,就是拼命写作”。他的话里行间满是对文学的挚爱。“这真的是一种亲情,是心和心的交流。”任蒙说,“70岁了,我还要努力地当好一个‘业余’作者”。
作家傅太平
不少老作家分享了创作中的故土情结。“最能触动我灵魂深处的还是乡村的一草一木,乡亲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最初的梦想是用自己的笔重现看到的、认识到的、思考过的乡村。”谈到乡土文学创作,傅太平很动情。在他看来,如今的中国乡土已不是30年前的模样,但依然可爱、引人深思,此次活动让他有了“再写一点的收获”。
作家王长元
加入中国作协32年的作家王长元感慨“没有中国作协的助推,我的文学梦想就不会持续到今天”。作协给予他的温暖,既是前行的力量,也是不竭的鼓舞。他最新创作的《老东北记忆》
是一部触摸东北大地心跳、倾听白山黑水呼吸的生命诗篇,作品的核心动力“来自中国作协这个充满烟火味、人情味、亲情味的幸福温暖之家”。他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出有筋骨、有担当、有血肉、有魂魄、有品质的作品。
作家韩嘉川
作家韩嘉川回忆,自己当年从工厂调到文联工作、担任作协秘书长时,当地的中国作协会员仅有十几人,如今已接近200人。“几十年来,地方文学创作蓬勃发展,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与培养也成效显著”。在他看来,作协的重要职责是搭建作家交流的平台,为大家排忧解难。此次中国作协邀请入会三十年以上的老作家“回家”,让人倍感温暖。
共话文学传承,不断创新创造
活动现场,央北、辽京、宋煜、杜峤、渡小好、皖心、繁钦、那扎金巴等鲁院高研班学员代表,围绕时代书写、思想深度、挖掘现实、地域写作、人工智能、创作心态、军旅诗歌、民族叙事等话题,向杨争光、任芙康、杨佳富、吴秋林、宋安娜、李国伟、郭新民、阿拉提·阿斯木等老作家提问。老作家们耐心细致地逐一回答,为在文学道路上奋勇前行的青年作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指导。
座谈会现场
大家谈到,每个时代的作家都应该承载各自时代的精神,青年作家要深入挖掘当下时代的精神内核,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深入生活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作家应当保持对生活的趣味和纯真,深入挖掘生活的真实与本质,避免走马观花式的体验。地域性虽然能赋予文学作品独特的背景和文化底蕴,但更应注重人文地理描摹和人物塑造的共通性,让作品跨越地域限制,与更广泛的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在使用方言写作时要相对谨慎,避免因其局限性而影响作品的传播和理解。针对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冲击,大家各抒己见,认为当下人工智能存在模式化和深度欠缺等问题,可以将其作为创作的辅助工具,但真正的文学创作仍需要作家自身的创造力和独特视角。诗歌面对创作中的叙事化和口语化倾向,要始终坚守独特的诗韵和审美价值,避免过度叙事化,同时也要融入时代气息和生活质感,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在激活民族叙事传统方面,要与时俱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深刻把握时代与生活的脉搏,让民族叙事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互赠书画环节
活动现场,大家还互相赠送了书画作品,“回家”的老作家们与鲁院高研班学员互赠书法、绘画作品。诗人郭新民特意为此次作家活动周创作了一首古体诗:“金秋载誉上京华,文苑归巢话岁嘉。历尽沧桑耕沃土,新程再续锦云霞。”他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将其赠予中国作协。
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座谈会在温暖感人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展望未来,对文学的赤诚热爱永不熄灭,共同祝愿文学事业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摄影:王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