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念顾景舟先生诞辰110周年,《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全新修订版面世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5年10月16日13:08

江河奔流,岁月成碑;一代壶宗,山高水长。2025年10月15日,“致敬一代宗师,缅怀壶艺泰斗——纪念顾景舟先生诞辰110周年”活动在深秋的陶都宜兴举行,集结了来自全国文博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顾景舟先生的亲属和弟子传人,宜兴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紫砂艺术界多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等百余位嘉宾。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致敬,更是一场汇聚四方力量的文明回响。值此,译林出版社推出文化学者徐风的力作,全新修订纪念版《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此书自初版十年来,其命运与顾景舟先生所代表的“风骨入壶,壶即风骨”的紫砂精神,早已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座桥梁,通往清寂而丰饶的紫砂艺术世界。活动现场,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代表出版方致辞。

中国紫砂的历史,六百年光阴,相较于其他古老工艺,或许不算漫长,却因这沉睡亿万年的五色泥土被唤醒,而独步天下。紫砂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器物与技艺,成为中国人生活哲学的饱满切片,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具象标本。它所蕴含的至朴求真、天人合一之境,是可以用手与心真切触摸并表达出来的,这是中国人推崇的自然精神与追求的极致体现。正如徐风先生所言,“紫砂壶,是最典型的中国表情、中国表达”。而在当代,能将这种“中国表达”推向极致,并以风骨铸就壶魂的,莫过于顾景舟先生。

数百年来,正是宜兴特有的地域文化、世代匠人的坚守,以及当地在技艺传承、工艺保护和文化推广上的不懈努力,共同构成了紫砂艺术绵延至今的生命线。古南街的龙窑烟火,宜兴政府、行业协会与各界力量对非遗传承的体系化支持,为顾景舟等一代代大师的诞生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让紫砂得以从一门谋生的手艺,升华为一种值得毕生追求的精神志业。

顾景舟先生之所以成为“布衣壶宗”,在于他一生坚守的“素心”。他的“不苟且”,是内在秩序与美学信仰的外化,是风骨,也是修行。他将紫砂从“工”的层面提升至“艺”的境界,更抵达“道”的层面。他的艺术,源于静观万物的虔诚,春日守候竹笋破土,秋日细察南瓜荣枯;也源于灯下习字,字字推敲,将烂熟于心的古文诗词,化入壶的形神之中。他的壶,尤其是那些洗练无华、以气韵胜出的光素器,之所以能飘逸出屡屡文气,正是因为器物的每一寸肌理,都浸润着他的人格养料,是心智与情感的容器。顾老离去已近三十载,但他所留下的,远不止那些在拍卖市场上创下天价的传世名作。他让一门手艺接通了文化的源头,赋予了它更多的尊严。他的“手感”仍然鲜活,他的理念与技艺,仍在弟子们的手中延续。

文学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这种鲜活有了打败时间的保障。徐风先生被誉为“中国最会写紫砂的作家”,更是一位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文化学者。时代的喧嚣中,当紫砂似乎渐成一块沉默的泥团,灵魂难以触摸之时,徐风先生用饱含敬意与温度的笔,吹入了一口文学的真气,恰如“惠风吹尽六条尘,清净水中初见月”,让紫砂重新变得鲜活而可亲。这部《布衣壶宗》的写作,本身就是一场从遥望到融入的朝圣。徐风先生曾坦言,写作此书,最初的“隔”与后来的“通”,直至将顾老视为“自家的和蔼长辈”,在数百万字的资料和70多人次的采访中沉潜,这份生命的对接,使传记超越了文献梳理,充满了情感的共鸣、精神的对话和生命的温度。它不仅是“写一个人”,更是“写一种精神”,是以文学的力量,对一段风雨人生进行的修复与还原,完成一次心灵史的写照。

译林出版社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与转化,与徐风先生合作的《布衣壶宗》《江南繁荒录》《忘记我》《包浆》《江南器物志》等一系列作品,正是希望将紫砂所代表的这种中国器道精神、江南文脉风骨,以文学的方式保存、激活并传扬出去,让世界看到这“最典型的中国表情”。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作为唯一一部得到顾景舟先生家人正规授权的权威传记,在出版十周年暨顾景舟诞辰110周年之际,推出全新修订纪念版。既是对大师非凡艺术旅程的深情回溯,亦是一次对技艺、德操与风骨的庄严朝拜。本书初版即获“中国最美的书”、“中国好书”、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重量级荣誉。修订版更深入顾氏家族尘封的宝库,首次披露大师手札、日记、信函与图纸笔记,新增四十余幅珍贵历史图片及万余字文献。泛黄的卷页,带着时光的沉淀,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一代宗师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与艺术坚守。全书以“纤夫”“橹公”“舵手”三部曲,宏阔而细腻地勾勒出顾景舟先生波澜壮阔的艺海人生。从早年学艺的艰辛,到沪上仿古的历练;从潜心授徒、奠定现代紫砂教育基石的奉献,到晚年于壶艺之巅的孤寂与超越——作者徐风以凝练深情的笔触,书写了一个艺术巨匠的生命史,更刻录了一部紫砂艺术的百年精神史。

在这个技术飞速迭代、人工智能试图复制一切的时代,回望顾景舟先生的一生,我们愈发感受到那种以手抵心、以器载道的手工精神的珍贵。他让我们相信,在这盈盈一壶之中,足以安顿一个文人世界的风骨与灵魂。愿我们都能从顾景舟先生的生命智慧中,汲取那份“素心守拙”的定力,在这急管繁弦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从容与宁静,坚定守候属于我们自己的匠人精神和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