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新人“混入”出版职场
面对不合理加班要求,拎包走人;遭遇无薪试岗,仲裁公司;被要求向领导敬酒,他们端起饮料……“00后整顿职场”一度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整顿文化”流行背后折射出新一代年轻人怎样的思维模式、就业观念和发展诉求?具体到出版行业,当资深编辑还在讨论“文字要有使命感”,“00后”已用抖音爆款数据和AI做书稿查重:出版业的未来不在神坛上,而在年轻人的手机里。这场代际博弈没有输赢,只有被撕掉的旧标签和正在重生的行业基因。
初入出版业的“00后”
刘子淼的第一份正式offer来自出版社。在此之前,她曾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那段日子,刘子淼每天早上最晚9点到岗、最早晚上9点下班,生活被完全裹挟在高速运转的系统中。“个人时间成了奢侈品,感觉非常不平衡。”觉得“人生本应是旷野”的她很快毁约,开始重新找工作。春招时,刘子淼希望找到一份既能发挥专业所长,又能“喘口气”的工作。在决心离职的当晚,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核算会计招聘信息。简历投送后,刘子淼迎来了漫长的等待期。后续的笔试面试经历也相当坎坷——全凭记忆作答的专业题,擦边进入初面;在2/3有社招经验的无领导小组里,刘子淼因“毫无经验”几乎沉默,却因一段自信的自我介绍意外获得关注;在完全真诚表达的二面中,最终获得了入职人大社的工作机会。在刘子淼看来,这次的入职经历更像是一次“巧合”,之前完全没有了解过出版行业,但她自诩自己是个“天选出版社人”。
菠一毕进入出版行业也是偶然。“某个春天的下午在求职APP上看到岗位介绍挺有趣,并且与自己的技能点差不多吻合,就投了简历试试。”入行前,菠一毕是“卖猫粮”的(在一家宠物品牌做内容营销)。至今她还记得面试时,领导问她:“卖猫粮和卖书的区别是什么?”她回:“卖书是和人打交道,对于我来说比卖猫粮更有反馈。”
相比大多数“00后”的“误入”出版业,杨典早早就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杨典的求职简历全都投给了出版社,一遍遍回答了“为什么来出版业”这个问题。她给自己的答案是:希望能处在一个始终有新鲜知识灌注的环境里,不断提升自己,并且发挥才干。“第一份工作接触的是图书出版,中途又探索了一段时间‘历史档案整编’。”虽然这份工作与她的专业更为相近,但由于一些令人遗憾的“人事”缘故,最终杨典还是回到图书出版岗位。“也算是对这个号称‘泰坦尼克号上选座位’的行业情有独钟了。”杨典说。
“00 后”真实职场状态
菠一毕是图书营销编辑,工作目的尤其明确:希望新书可以“冷启动”成功,老书可以“翻红”大卖。她的工作日常灵活性极强,每天根据当下负责的图书深挖卖点,建联博主、大咖推介图书,争取促成合作。“实际流程中,不受控因素太多。”直到有一天她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你要允许事情进入悬而未决的状态,突然有种被点醒的感觉。“之前做事总是很着急想要一个结果,对于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焦虑。后来经历多了发现,这个世界发生的大部分事都不受个人控制,所以把该做的做好后,剩下的事就交给老天奶吧。” 菠一毕笑着说。
在童趣出版公司供职的杨典日常工作是选题执行,也在尝试做策划。每天早上到工位上坐下,让电脑开机,她也同步“开机”。面对前一天下班时给自己留下的小纸条回忆:今天最紧急的任务是什么,要推进哪个流程、催谁的进度、交什么物料,然后随时准备着被“意外”拽走。有时候真的能体会到,“我是自愿加班的”,因为活儿真的干不完……
相对营销和编辑岗工作的灵活性,刘子淼在人大社负责的纳税申报、发票管理、税收政策对接等工作,更为系统化。她的工作日常在两个节点有明显不同,一是非月末月初,二是月末月初。非月末月初:早上打开浏览器先登录税务系统查看有无新通知,登录公司内网、财务系统,当作桌面背景板,然后打开网课,上午听继续教育,下午听税务师网课。除了固定工作外,刘子淼会认真听部门领导对于一些特殊业务的讨论,然后记录下来,主动询问自己的老师,进行自我消化学习。月末月初:除了每天都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打开简税系统,开始拿着扫描枪处理各业务的进项税发票核对销项、进项,进行增值税、文化事业建设费、所得税等申报,此外还要配合国际出版部门处理非居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代扣代缴工作,以及合作项目的税务备案。“工作节奏不算紧张,但政策变化多,得时刻保持敏感。” 刘子淼觉得,刚入职场,工作中的小问题都有大学问,要时刻保持警觉性。
“00后”整顿职场?
根据此次的小型采访调查看,“00后”进入出版职场后,化身情绪不稳的“刺头”“炸药包”,并非他们的核心诉求,更多人希望“追求一份公平、公开与公正”。比如,反感模糊不清的规则和“看人下菜碟”的双标。“00后”在规则相对清晰的互联网环境中长大,习惯了平等的沟通与逻辑。当他们进入职场,面对约定俗成的“潜规则”,第一反应不是顺从,而是问“为什么?”以及“这合理吗?”。他们抗拒的不是辛苦,而是无意义的牺牲;捍卫的不是特权,而是本该属于自己的正当权益。与其说“00后”整顿职场,更确切的说法是“优化职场的规则,让职场变成大家所期待的空间”。“当规则本身是清晰、公正且被一致执行时,“00后”恰恰是最专注、最合作的那批人。”刘子淼说,社领导曾半开玩笑说,让“00后整顿职场”,但她理解,领导所指更多的是期待“00后”作为新鲜血液,为相对传统的环境注入活力,并非对抗或破坏。而在杨典看来,“00后”跟大多数职场菜鸟一样,需要学的太多,即便是入职大半年,仍然会遇到完全没做过、需要从头学的工作任务。
刘子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龄:26岁 岗位:税务会计
入职后,感觉“最受益”的一次工作经历
入职后,每天都有新知识入脑,但细细想来,让我感觉“最受益”的,并非学会了某条复杂的政策,而是一次关于“如何有效沟通”的深刻实践。那是8月的一天,我带着3~5月厚厚一沓代扣代缴记录,去税务局打印完税证明,预计有120份。出发前,我的前任老师就提醒我:“这事简单,但枯燥耗时,业务员一般不太喜欢办。”果然,取号坐下后,窗口的税务员看着我这堆重复繁琐的单子,皱了皱眉头,用开玩笑的语气直言不讳地说:“你这业务太占时间,耽误我月度绩效考核了,处理你这一件的工夫,我都能办完好几件事了。”气氛瞬间尴尬到冰点。我立刻想起了老师的提醒,也理解了他的处境。单纯的道歉可能无济于事,于是我决定换个方式。我一边操作,一边尝试和他聊天,从“您这岗位也挺辛苦的”到“能成为国家公务员真的是天之骄子、吾辈楷模”……慢慢地,对话氛围松弛下来,转机随之而来。聊开后,他主动低声告诉我:“我帮你结束任务,你还可以再取2个号。”我照做了。于是,在他的指点下,3位业务员同时帮我开具证明。这个操作确实有点“占用公共资源”,但幸运的是当天大厅人不多。在“同龄人”“老乡”等多重身份的友好加持下,工作进度飞速推进。(下转第10版) (上接第9版)临走时,那位小哥还特意叮嘱我:“下次记得带个U盘,直接拷数据,会快很多。”时间来到第2次,我不仅带了U盘,还带上了笔记本电脑。这样,遇到信息不明晰的地方,我可以当场查阅更正,无需再跑一次。果然,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这件事让我受益无穷。它教会我,职场上的很多障碍,其本质是人的障碍。硬碰硬地讲规则有时行不通,而真诚的沟通、对他人体谅的姿态,以及事后对工作方法的复盘与优化,往往能化阻力为助力。这比学会任何一条单独的工作流程都更有价值。
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你最近的工作状态?
淡淡。这个词不仅能形容我最近的工作状态,更反映的是一种整体的人生节奏,工作和生活像两条并行的溪流,都在有条不紊地平稳推进。这种“淡淡”,首先来自一种弥足珍贵的“秩序感”。在出版社做税务会计,工作有清晰的周期。这种稳定的节奏,让我能清晰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当下午五点下班,我能笃定地关上电脑,那一刻工作就留在了工位上。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我自己,可以去散步、看书,或者只是发呆。这种“下班即下线”的确定性,本身就成了我“淡淡幸福感”的基石。工作不再是生活的对立面,而是生活里一个稳定且可控的部分。
工作过程中,最让你上头/下头的瞬间是?
目前工作感觉良好,情绪相对稳定,没有什么特别上头或者下头的瞬间,如果一定要说出一个,那我想来分享一个下头的瞬间,那就是非常不丝滑的电子税务局网站。页面在“加载中”的圆圈里无限轮回,仿佛在考验你的耐心极限;好不容易填完所有数据,点击“提交”后,系统弹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提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更让人崩溃的是,好不容易加载出来的页面,点击申报时,它又说你登录失效,这就意味着之前半小时的努力瞬间归零,连个临时保存都没有,还得重新登录,扫脸,重新操作一遍,一边填一边检查还要一边祈祷千万别卡!这个“下头”瞬间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让你所有的专业能力和效率工具都瞬间失灵。每到这时,我都会打开小红书,或者刷刷抖音,看到有和我一样被税务局“玩弄”的报税人,我就放下心来。不过,被它“锻炼”久了,我也被迫掌握了一些非正式技能,比如:精准判断系统一天中哪个时段最不卡,以及养成“每完成一步就Ctrl+S一下”的肌肉记忆。这大概也算是一种无奈的成长吧。
做过“最挑战职场规则”的事情?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六,我在调休的吸引下报名参加了书店支援新书发放活动。我的“历险记”便由此开始:起得比鸡早——那天我破天荒地看到了清晨五点半的城市,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心情奔赴集合点。目的地像“缅北”:车一路开,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逐渐变为土道和修建围栏。如果不是跟着社里的大部队,看着导航上持续偏移的定位,我几乎要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某个“图书配送”的幌子带去了缅北。“防晒”到极致的工作环境:我们的工作地点不在明亮的书店,而是在地下车库的角落里。没有窗户,只有昏暗的灯光,我们就在那里拆包、分拣、码书,待了整整一天,仿佛一群守护知识的地下工作者。归途的“天降彩蛋”:当晚上终于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归途,一场难遇的冰雹竟被我精准赶上。我看着车窗外乒乒乓乓的冰粒,感觉这一天像一场被精心编排的荒诞剧,从早到晚都充满了“惊喜”。这或许就是出版行业最接地气的一面,无论你是在办公室研究税务政策的会计,还是在地下车库里挥汗如雨的临时工,最终,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书抵达它该去的地方。这段经历没有挑战任何职场规则,但它挑战了我对办公室工作的想象,让我对“出版”工作,有了更具体也更粗粝的认知。
菠一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年龄:25岁 岗位:健康生活图书事业部营销编辑
入职后,最受益的一次工作经历?
今年我有幸参与社里一本名为《显化》的书的营销工作,这本书其实是在讲: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神经可塑性来提升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价值感,克服限制性信念来引导大脑看见机遇,调整行为,最后实现预期。书中有句话我特别喜欢:“你看待事物的视角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你始终有权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视角。” 在做这本书的营销时,每合作一位达人,看到在他们的视角下对这本书的推荐与解读,我都觉得这份工作真好,感觉自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学到很多关于信念的哲学。前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演员辛芷蕾,拿到了威尼斯影后,网友翻出她2018年一条说自己是国际巨星的微博,我看到的一瞬间脱口而出:“显化”成功。当时有种自己在做的书与自己最喜欢的演员所做之事呼应上了的感觉。
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你最近的工作状态?
忙碌。最近在筹备两本新书的营销工作,每天一上班有很多消息等待回复,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开启数个聊天对话框、跟进不同达人的推书进度,每天最大的梦想就是可以多来几条爆款。
工作中,最让你上头/下头的瞬间是?
最上头的就是读到一本特别好的书,真的觉得这本书可以帮到很多人,希望尽自己之力让更多人知道这本书。幸运的是,也真的遇到了很多双向奔赴的达人,对我们的书给予肯定并真诚推荐,这种时刻让我最上头!
顶头上司说过什么话,让你记忆犹新?
刚入行做图书营销经常被达人博主拒绝合作,通常我会回复“好的,那下次有机会再合作”,随后自我揣测原因。有一次,我的领导想了解一个达人的合作意向,我说被拒绝了,她追问,那对方有说什么原因吗?是对我们的卖点不认可吗?我愣住了,因为在我过往的认知里,被拒绝了是不好意思问对方为什么拒绝我的。然后我去问对方原因,结果居然只是因为对方在国外目前确定不了返程时间,所以才先拒绝,其实我再争取一下或者多聊几句还是有机会。从那之后我开始明白,人长了嘴,又发明了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先开口,被拒绝了再说,就算被拒也可以大胆问原因,然后取长补短,精益求精。
杨 典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
年龄:24岁 岗位:编辑
入职后,最受益的一次工作经历?
第一次全流程跟进一个选题的落地,在每一个(真的是每一个)流程环节都出了意外,每日奔走在救别人放的火和救自己放的火乃至谁也不知道火会何时烧起来的途中,心情大起大落,进步的确也很显著。这套书跟下来,我觉得自己起码是一个入了门的小编辑了,现在遇到大部分情况,心里都能有个底——这个火我已经救过了。这里可以打广告吗?请支持我们的《神探甲小乙》,适合7~12岁孩子阅读,不只是侦探小说,还是孩子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冷知识百科!
做过 “最挑战职场规则”的事情?
勉强切题的话,我做过的(对自己来说)最惊悚的事情是,在校对环节,核红之后没有整本打印,而是把改过的页面打印出来替换进原本的校样里,就送走了。这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是,我忘记核对改后串行,导致前后文重复或衔接不上,并接到了质量检查部的召唤。我再也不会忘记“改后串行”4个字了……
用一个关键词形容你最近的工作状态?
忙。忙得人仰马翻,夜以继日,不知天地为何物了!因为在进行一个流程非常快时间非常紧急的选题。与主任列完时间计划,她问我能赶上吗?我说理论上应该可以。她笑了,说实际呢?实际上我可以玩命!靠我自己努力就能完成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时候只靠我努力也不行,天上还是噼里啪啦地下“意外”。
工作中,最让你上头/下头的瞬间是?
脑子里冒出一个选题,从一瞬间的念头落实到产品形式、选题思路,甚至有时书名和宣传语都冒出来的时候。我想做这个,我要做这个,我要把它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做书就像炼金术,从平凡中挖掘神奇。
顶头上司说过什么话,让你记忆犹新?
“流程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意外”,我以为这强调的是“意外”,结果是“任何”。是任何啊!